过去的两三个月,又是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每天逛逛淘宝、刷刷剧、睡睡懒觉、上上班就混过去了,一般这样度日,就会觉得特别的没意思、很无聊,像是行尸走肉一样机械的呼吸、过活,没有任何思想的消磨时间。这种状态,根本谈不上“生活”。所谓“生活”,应该是有希望、有奔头,蒸蒸日上的度过每一天,而非咸鱼一般的做挺尸。然而奇怪的是,虽然觉得无聊,但每天依然这么做,丝毫不想改变,即使想改变从内心而发的动力不足,根本无法带动四肢行动,直到这种无聊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触底反弹,让人首先从心里希望改变,逐渐变得有思想、有计划、有希望起来,然后支配四肢作出真正的改变。这种状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光顾我一次,让我不能一如既往的做上进好青年。
我很憎恨这样的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每天的计划明明就在哪里,早晨几点起床,几点做啥,晚上几点做啥,我理解就这样每天照做就好了,为啥就继续不下去呢?好像不知不觉就中断了,再续上就不知何年何月了。
仔细想想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中断计划的呢?似乎是从十一假期开始,然后紧跟着出差,之后年底的各种工作等等,这些跟平日不同的安排打乱了我原有的生活节奏,进而让我遗忘了正常的作息和计划,堕落为一条咸鱼,开始随波逐流了。也许没有这些节假日和其他突发的事件,我可以像永动机一样,每天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作息规律学习上进,充实而快乐,一旦外力改变了其中一项因素,永动机就会改变轨迹甚至是停摆。那破题的关键是不是提前减少这些外力对我自身轨迹的冲击就行了?比如,到了节假日想休闲娱乐,就要对自己提前预警,告诉自己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停不下来,自己真的想这样吗?再比如,出差打乱了正常的作息,是不是要提前规划新的作息,让自己适应,回到家要恢复原有节奏,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生活的改变。
有时候想,这一切都源于自己不够热爱所以不够自律,是在强迫自己按计划行事。然而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足够热爱才会自律,如果热爱我早已有所成绩,而不是这样碌碌无为;也正是知道自己碌碌无为,希望改变,在没有任何天赋和其他优势的情况下,也只能靠勤奋,靠自律。在这两者无法很好相互作用实现循环时,增加新的外力因素到这个循环中,也许会起到作用。这个因素也许是自己的企图心吧,自己希望自己可以成为更强的人,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任人宰割。然而这个愿景太远且太飘渺了,容易让人因为短暂的享乐而忘记初心。所以才会出现这样周而复始的沉沦与勤奋的周期。
我想起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村上春树关于自己跑马拉松经历的文章,我虽不爱看小说但也有跑步的习惯,觉得他的描写十分贴切:
从55公里到75公里的路程变得极其痛苦。此时的我心里念叨着向前冲,但身子却不听使唤。我拼命摆动手臂,觉得自己像块在绞肉机里艰难移动的牛肉,累得几乎要瘫倒在地。一会工夫,就有选手接二连三超过了我。最让人心焦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超过我时大喊:“坚持下去!”
“怎么办?还有一半路,如何挺过去?”这时,我想起一本书上介绍的窍门。于是我开始默念:“我不是人,我是一架机器。我没有感觉,我只会前进!”这句咒语反复在脑子里转圈。我不再看远方,只把目标放在前面3米远处。天空和风、草地、观众、喝彩声、现实、过去——所有这些都被我排除在外。
神奇的是,不知从哪一秒开始,我浑身的痛楚突然消失。整个人仿佛进入自动运行状态。我开始不断超越他人。接近最后一段赛程时,已经将200多人甩在身后。
下午4点42分,我终于到达终点,成绩是11小时42分。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终点线只是一个记号而已,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