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而无敌的思路
“来都来了。”
这么一句话,你一定听过甚至讲过。
场景一:
做了两个小时车,排了一个小时队,去看某个展览,结果一到地方很快大失所望。但是,来都来了。
场景二:
空着肚子驱车一个小时到某个可疑的地方面试,结果被告知负责面试的主管临时有事出门必须等至少俩小时。一边忍耐饥饿一边漫无边际的等待。但是,来都来了。
场景三
网上看到某大V发了条色香味俱全的长微博(或者公众号),非常用力地推某个产品,兴匆匆下单。几天后快递送上门,不说货不对版,也是图片仅供参考。但是,买都买了。
毫无疑问,人们绝不会在非常高兴地情况下说出这句话。
但它仿佛是一种咒语,蕴含有一种朴素又无敌的魔力。一旦有人说出口,其他人就只能跪下屈服:好的,你赢了。
沉没成本和损失厌恶
在经济学和商业决策制定过程中,会用到“沉没成本(Sunk Cost)”的概念,代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仔细体会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思考我们为何惯于忍耐妥协的时候,不免会想起一个概念:沉没成本。
人们常常耽于已经付出的代价,不但忍受现状,无法及时止损退出,严重的甚至一步步越陷越深。
当话题进一步扩散,我们发现这种思维误区可以举的例子就更多了。
排队、相亲、看电影、谈恋爱、炒股……甚至传销洗脑,只要是我们投入时间、金钱、情感、精力的地方,都可能会发生不够理性的决策。
为何?
人们讨厌损失远远超过获益(损失厌恶),并且会高估自己所拥有事物的价值(禀赋效应),更何况一般人多少有乐观倾向,常常抱有侥幸心理。
所以哪怕是在有的选的情况下,人们还是更多倾向于一条路走到黑。
逃出你的肖申克
“Don't cry over the spilt milk.”
也许你会认为,排个队买个货,归根到底都是一种无足轻重的选择,所以人们无所谓做出不足够理智的选择。
当生死攸关或者面临重大的利益,人们自然能够两权相害取其轻,现实生活中也没有几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二愣子。
事实上呢?
是的,人们往往经过痛苦纠结,权衡利弊……
然后还是做出错误的决策。
许多人会过分高估自己的理性。
理性是一种极其有限的资源,而现实又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庞大系统。在真实的情景中,我们往往看不清未来,算不清利弊,自然也就没办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了。
所以,往往就只能保守地屈服于思维的惯性。
就如同「治大国如烹小鲜」之所以高明,是因为现实往往是治丝而棼。智慧理性为何深受推崇,是因为人们往往愚昧冲动。
真实世界不是经济学模型,但是意识到心智和理性的力量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毕竟,无法更改的过去不应干涉我们当下乃至未来的决策。
来都来了?
那又如何,我现在就走!
林中之象
独步天下,吾心自洁,无欲无求,如林中之象。
在每一个逝去的日子里,我们增长经验,也愈发被束缚。
如果只是偶尔不理性还好,更可怕的是,我们几乎无法避免自己变得越来越顽固盲目。
量子力学的创始人,马克斯·普朗克年轻的时候吐槽“ 要接受一个新的科学真理,并不用说服它的反对者,而是等到反对者们都相继死去”,当他老了,也果然成了量子力学进步思想的反对者。当然,保守派当中甚至还包括爱因斯坦。
连依靠理性和逻辑吃饭的科学家都无法摆脱过去的枷锁,更何况普通人呢?
好在,理性的火焰一旦点燃,时时拂拭添油,就不会轻易熄灭。因此,我们可以仗之行走于现实的幽暗。
一直很喜欢禅宗一个著名的公案:慧能与神秀之争。
在我看来,这是天才与凡人道路的分别。
天才只能供着称宗作祖,而凡人点滴积累的修行,才值得我们效仿。
如何才能逃出自己的思维误区?
我想不出比时刻保持自我审视更好的办法了。
正所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