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本书《金字塔原理》非常经典,也是第二次推荐了,今天是在年卡班领读。大家报名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文章很长,拆书稿有分上下两部分,插播一句,今天的DJ可以加鸡腿了,喜欢独家记忆!
对上半部分,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杨硕今老师,拿出九个词语来跟他一起记忆。
跟着他的复述记忆了两遍,记住了七个,而且并不是十分确定,顺序也很混乱。直到后来,九个被分成了三组,蛋奶类,水果类,蔬菜类,才完全记住,而且可以长久记忆,非常清晰。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形象的记忆了纵向总结概括,是寻找事物的共同点,横向归纳则是把它们归类分组,便于整类一起记忆。由此可见,记忆力是可以被训练的,它也是有系统的方法的。
当然这也就引出了书中的第一个维度:思考的逻辑——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
那么在思考过后,发现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如何去解决问题的逻辑。我们需要去层层剥茧,去抓住它最核心的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层次,又分为发散思维和收缩思维。这就好比我们去读一本书,首先把它读厚了,再把它变薄了。那么发散思维是由下而上的思考,之后呢再进行收缩思维,又上至下,总结概括。
我们拿去超市举例,我们可能在这一周当中,会把我们所需要购买的东西,一样一样的随时记录下来,但是到了超市当中,我们必须把它们归类,提炼出来,才不会反反复复的在超市里面跑来跑去,丢三落四,做无用功。
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有意无意的去用到这种发散和收缩的思维,但是并没有把它高度的概括出来,去有意识的训练自己,强化这种思维意识。
其实,这种思维在当初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也会用到,前期的资料收集,我们会尽可能的去发散思维,把工作做的越基础,越完善越好,各种参考文献都不放过;但是到后期的时候,我们就要进行高度的提炼与概括,留下最精华的部分。我清楚地的记得,我的导师拿着我的论文初稿对我说,你写了这么多,是你师姐论文的三分之一,你有做她三分之一的工作么?精炼些吧!当时,我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哼唧,人家不是怕你觉得我不认真嘛?!是不是,这种解决问题的发散和收缩思维无处不在。只是我们不曾强烈感觉而已。
那么在第二步,我们的金字塔已经搭建好的之后,就到了第三步,是时候要将它表达出来了。
想想,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经常遇到这样一类人,在跟我说话的时候,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帽子。我听了五分钟,get不到重点,听不到他需要我做什么,听不到我在这里面所扮演的角色的时候,我就会很着急。
我不是一个很有耐心的人,一般这样的情况下,我会先礼貌地打断他,然后引导他,我会问一句,我在这里面的角色是什么?你需要我做什么呢?其实,我比较喜欢一上来开门见山,去把我想要对方要做的事情说清楚,然后再来谈我的123的步骤,再来谈我需要他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会列举一些支持论据。
这也是书中所倡导的,表达的逻辑是自上而下的,需要结论先行。就比如说,我们看到的新闻联播,一上来,主播会先把今天的新闻概要说一下。又比如,我们在互联网上所看到的各种标题党。一上来先把结论和结果抛出来,以便于大家都有个心理准备,你接下来要说的是什么?!
这样的好处在于吸睛,在于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听者的思绪,在于我们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成共识。然后你再娓娓道来,去展开你更有层次的一个表述。
最后,总结下书中就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搭建自身的逻辑金字塔结构的三个维度:
(1)思考的逻辑——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类分组;
(2)解决问题的逻辑——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3)表达的逻辑——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这三方面呢,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慢慢体会,多多实践,才能体会其中上上下下的结构逻辑,自上而下的演绎,自下而上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