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写作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越来越吃力?一开始还能写点东西出来,写着写着就不知道该写什么了;
也不知道如何写出让读者有共鸣的文章,在尝试写作的这条路上,似乎一直关卡不断。
而反观那些职业写手、小说家、职业作家,似乎拥有着无限的创作灵感和精力,他们是怎么做到每天高质量的输出呢?
写作真的很难?
还是你还没找到方法?
今天,我们就从四个方面聊聊,如何才能走出写作困难期,让写作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
PART 1:想写作,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PART 2:有想法,却不知如何下笔?
PART 3:文章结构混乱,缺乏逻辑性?
PART 4:修正文章,让语言精简化。
PART 1:
想写作,却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相信很多小伙伴在写作的时候,或多或少都遇到过这种境况。那怎么办?难道就因为不知道写些什么就停止写作了吗?
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地难以解决,破解这个问题的关键点在于:
想办法找到各种积累素材的渠道,并学会用更便捷的方式随时收集记录,形成自己的素材库,这样就能保证写作的想法不会枯竭。
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去收集资源呢?
① 感受法,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顾名思义,学会用你的身心去感知周围的环境变化。你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都是你和这个外界沟通最好的媒介。
今天刚好去餐厅吃饭,看到一个年轻的服务员服务态度很差,可以记录下来,并去延展,这也许可以成为一篇和职业态度有关的文章,也可以是一篇彰显年轻人个性态度的文章;
路过街角的咖啡厅,突然被一首熟悉的歌曲激起回忆,是什么原因让你突然失了魂?记录下来,不要轻易地放过瞬间的灵感。
② 采访法,做个最好的倾听者和贴心的提问者。
如果说能说会道是一种显性优势,那么善于倾听便是一种更高级的隐性竞争力。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善于倾听的人,他们除了可以获取一些来自外界的信息,还能用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就是我们说的“旁观者清”。
所以,学会以贴心的采访者的姿态,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并且把那些能引起启发的谈话记录下来,立足于启发点展开思考,也是一种获取素材很好的方式。
③ 笔记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相比上面的两种方法,笔记法可以更偏向用于专一的领域。例如,阅读感兴趣的主题书籍,关注喜欢的娱乐八卦,订阅专业相关的行业新闻等等,并将那些可以激发想法、并具有讨论价值的内容不断摘抄下来,等你要动笔写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各种想法可以发挥了。
④ 网络法,低成本、高效率的信息获取方式。
现在网络的搜索引擎越来越人性化了,只要你学会搜索,基本上你想了解的知识、观点和趋势、热点等等,都是一搜一大把,如果你想快速地了解某个领域的相关信息,可以说已经非常便捷了。
并且现在的平台层出不穷,也越来越细分化,可以节省我们搜索和选择的时间,更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对于记录的工具,重点推荐印象笔记,不管是图片、文字粘贴还是随笔记录想法,都可以随时丢到里面去,还能形成各个单独的文件夹,方便信息的及时调取或复盘使用。
这就是搜集和累积素材的4个渠道和1个记录工具。
当你把收集素材的渠道建立起来之后,想提笔创作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去素材库挑选各种话题和想法了。
积累素材其实也是你发现世界、感知世界,与这个世界真正对话的一个过程,所以,一定要用心去练习。
PART 2:
有想法,却不知如何下笔?
有了各种创作的想法和素材之后,怎么将这些想法组织起来,形成篇章,这就是我们这部分重点要讨论的内容:
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想知道怎么去写完一篇文章,首先需要掌握叙事的方法。叙事的方法分为故事叙述法、金字塔叙述法和脑洞叙述法。
① 故事叙述法:
故事的叙述法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根据时间的发生顺序去推动整个文章的发展,比如写一个人的成长,就可以描写他青年、中年到老年的一个成长过程,又比如可以以白天到夜晚,春天到冬天等时间的推移去完成一个事件的描述。
除了时间线索,故事叙述法还可以采用事件脉络法去进行构思,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去描述事态的发展;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条理地讲述出来,也可以很自然地形成一篇文章。
主旨发散法也是故事叙述法的另外一种方式,它主要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旨去进行发散性的讨论,讨论的最终结论还是要回归到这个主旨,为中心主旨服务。
② 金字塔叙述法:
这个非常好理解,我们可以把它总结为“1+3+1”模式。
第一个 “1” 表示提出一个总论点,比如说:
“3” 表示支撑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例如:
最后一个 “1” 是回归主题,并对主题进行总结和升华。
③ 脑洞叙述法:
所谓的脑洞叙述法,就是要学会使用跳转式的思维,让事件的描述更充满趣味性和探索性;比如说,我们讲一个故事,为了能够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可能会在行文中埋下一些伏笔,随着事件的发展节奏,再一个个把这些谜团揭开,从而达到激发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
脑洞叙述法可以鼓励作者用大开脑洞的方式去构思整篇文章,但是不论脑洞开的多大,一定要注意把控故事的合理性和承接性,不能写到最后发现整篇文章散架了,内容毫无联系;
这里建议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把文章的结构大纲先列出来,然后再根据大纲去做发散,这样不容易跑题。
另外,还可以使用“故事接龙”的方法去练习大脑的发散性思维,举个例子:
“窗外洒进的月光刚好落在他的脸上,他的嘴唇一直哆嗦,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房间黑暗中的那个角落。整个房间一片死寂,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不断抖动的右手紧紧地按在胸前,企图抓住那颗不断跳动的心脏,额头上不断溢出的冷汗顺着脸颊快速地滑了下来,他再次挪动了一小步,往那边又靠近了一点……”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你就可以对它开始展开联想,通过想象补充1-3个不同的情节,然后对这1-3个情节继续展开联想……
这就是故事接龙的玩法,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这会帮你更有效地锻炼大脑的发散性思维。
PART 3:
文章结构混乱,缺乏逻辑性?
你文章的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是否通顺,直接影响着你文章的质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标题、开头、正文和结尾四者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标题。现在已经处于信息高度泛滥的时代,你的标题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让读者一看就有马上点击打开的欲望?这是影响阅读量的关键因素。
这里给大家推荐优秀标题的十个小技巧:
如果说标题决定了读者会不会打开文章,那么开头部分,则是决定了读者还会不会继续往下看的关键因素;
既然文章的开头部分这么重要,那我们怎么才能写好这部分?这里也有几个方法:
① 利用故事开头:喜欢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如果能通过一个合适的故事去引出主题,会提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② 直接抛出观点:如果你的观点或结论确实很有吸引力,不妨开门见山,直接把观点丢到读者面前,接下来再详细地道出原因。
③ 开头设置悬念:想要激发读者继续往下读的欲望,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调起他强烈地好奇心。利用各种疑问或者反常识的观点,都可以给文章的开头埋下很好的伏笔。
④ 自然性的开头:这个就是我们正常说话的一个逻辑,你可以试着用你正常说话的口气,把想说的话很自然地表达出来,先不要去强加各种技巧。这个会让读者感觉到你是在和他面对面聊天,更容易产生亲切的感觉。
标题和开头都有方法可以参考了,那正文又该怎么写呢?
写正文的时候,还是强烈建议大家先列好提纲:
整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个什么事情或观点?你又是通过几个论据去说明或论证?你要通过这个带给读者什么启发或信息?
其实搭建一个文章的框架并不难,先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在动笔,写文章的时候,就不会出现突然卡顿,或者内容空洞、结构松散的问题了。
所以在正文部分,大纲是关键,它能很好地树立你的整体意识,围绕着中心点去展开说明,才能保证文章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该说的话都说完了,接下来就是结尾。
结尾在一篇文章里面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归纳、总结、升华、启发。
这是结尾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怎么写好结尾?这边同样也分享几个技巧:
① 恍然大悟式结尾:让读者吃惊,产生“哇!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并且能让他有所领悟。
② 开放式结尾: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电视剧的结局现在越来越开放了,他不会把结局描绘的特别具体,而是留给观众更多想象的空间,如果结尾开放的够好,这会让读者有参与感,觉得意犹未尽。
③ 揭秘式结尾:无论是人物身份、情节还是逻辑,只要是之前挖过的坑,在结尾就得一一把它填上,给读者制造一种惊喜的感觉,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④ 场景式结尾:
最近大火的《如懿传》,我觉得里面有两个情节拍的特别好。一个是在如懿生命走到尽头的那一刻,对她边上那一盆已经枯死的绿梅的镜头特写;另外一个是乾隆弥留之际,再次把镜头给了这盆绿梅,此时枯死的绿梅竟然开始抽出了新芽。
通过描述这件爱情信物的两种不同状态,让整个场景变得更具有感染力,也给了这部剧一个很有深意的结尾。
所以,通过对一件重要信物的场景描写,升华主题,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PART 4:
修正文章,让语言精简化。
《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字一句修正出来的。
一篇优秀的文章,少不了作者一遍又一遍耐心的打磨。
那修正文章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3+3”法则:
第一个 “3” 是指“字词、句子、段落”。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是先搭建框架,然后开始遣词造句,形成段落,最后组成一篇文章。虽然有大纲引导大方向,但毕竟是从小处入手写的,偶尔还是会钻于细节,忽略了整体关系。
所以在修改文章的时候,建议大家先从大处着手,也就是段落。
文章里面几大段落的编排,是否符合我们讲述的逻辑?通过段落的挪移和重新编排,会不会让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更具有说服力?这是段落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而对于句子,你可以借助下面这五个问题去考虑如何修正:
① 这句话是否可有可无?
② 这句话是否可以精简?
③ 这句话是否完整地表达了一个意思?
④ 这句话用在这里是否合适?会不会和前后文矛盾?
⑤ 这句话是否具有歧义?会引起读者不恰当的联想?
这是对于句子的五点检查法。
第三就是用字用词。
我们在用字选词的时候,力求精简、准确、达意又不失个性。
第二个 “3” 是指“短句、细节、对话”
1、这里所说的短句,就像我们现在口头流行的“简约而不简单”。
要敢于砍断长句,过滤掉那些冗余重复的字词,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长句,减轻读者的阅读压力。
但是,也不能因为一昧追求简练,而失去了语意,这样会让整个文章读起来太过冰冷和生硬。
2、那这边提到的“细节”指的又是什么呢?
其实是指对一些重要场面、环境的详细描写;
有看过《红楼梦》的朋友,恐怕对于曹公描写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场面,印象十分深刻吧?
从街道两边繁华的景象,到两座府邸门面的气派,再到内部的摆设装饰、人物形象,活脱脱地将一个家族的繁华搬到了读者的眼前,这就是很高级的细节描写;
还有一个需要留意的,叫做侧面描写。也就是说,可以借助外界环境、外人评价等手段去说明一个事情,有时候效果还更好。
比如《红楼梦》中,小厮兴儿私底下对王熙凤的评价:“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人家是醋罐子,他是醋缸醋瓮。凡丫头们二爷多看一眼,他有本事当着爷打个烂羊头。虽然平姑娘在屋里,大约一年二年之间两个有一次到一处,,他还要口里掂十个过子呢,气的平姑娘性子发了,哭闹一阵……”
你看,从别人口中去描写一个人物,是不是让两个人的人物形象都活灵活现了?这也是增加文章细节的一种方式。
3、写好对话。
如果文章中有出现过对话的情节,那就需要学会去细细打磨了。
一段好的对话,不仅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示立场,甚至还可以起到隐喻、双关的作用。
《甄嬛传》里面有这么一个情节描写:
皇后邀请了六宫嫔妃同去景仁宫赏花,皇后摘下一朵牡丹簪在发间。
华妃说,牡丹颜色粉红为妾室所用,实际是想讽刺皇后年华老去。
此时的甄嬛,为了暂时表明立场,借用了刘禹锡的《赏牡丹》里面的一句词: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及时帮助皇后消除了尴尬。
你看,这样的一段对话,直接就让观众了解了甄嬛目前的处境和立场,也把各宫妃嫔的关系清晰地勾勒出来。
所以说,要善于通过对话,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写对话的时候,也可以围绕“是否可以推动情节发展、是否可以表明某种立场、是否隐喻了某种现象”这三个方向去仔细推敲话语。
这就是文章修改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只要能坚持这种训练,你接下来的写作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实现质的飞跃。
总结
阅读、写作和演讲,是塑造个人影响力的三种有效方式;而作为阅读和演讲之间的中转站,写作不仅是阅读成果的一种有效转化方式,也是梳理和构建演讲逻辑的命门。
所以,喜欢写作的小伙伴们,你们本身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哪怕现在处于写作困境当中也没关系,坚持这四个部分的练习,你一定可以突破这个瓶颈,走到写作的另一个高度。
最后,借用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给大家灌点鸡汤:“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你对待写作困境的方式,将会影响着你的下一步行动,而你的行动,却决定着你人生轨迹的走向。
所以,如果喜欢写作,就不要轻言放弃,只要你肯去正视它,攻克它,这一次错误的终结,一定会让你迎来一个新的起点,相信你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优秀!
土狗寄语:
我是土狗,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用,麻烦动手点个喜欢。
有什么写作上遇到的难题,也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你的困扰,或许,下一篇文章,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写作的路上,期待有你同行,谢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