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爱当父母谁当吧,辅导作业这破事我是不想管了!

01

没忍住我揍了孩子

孩子十岁,我精神崩溃了!

鼓励一下,孩子自信膨胀,结果考试错的一堆。

打击一下,孩子自信全无,觉得学习也没啥用。

温柔讲理,我已口干舌燥,人家啥也没听进去。

最后没忍住暴力伺候,只是当时貌似有用,过后父子反目成仇。

怎么教孩子都教不会,我也知道手下要留情,可是就是控制不住这个手,想摆烂又没法彻底摆烂,实在焦虑!

02

探究打孩子背后的原因

当家长的,当然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可是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从焦虑到愤怒到失望甚至绝望,只需要一个孩子。

然而,真的是孩子教不好才带给我们痛苦吗?

我想告诉你的是,不是的。

心理学专家在研究情绪记忆的时候,发现了记忆和情绪的“相惜”效应Q(mood congruence):即我们当前的心情状态跟记忆有同性相惜特征,情绪低落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回想起痛苦的记忆;情绪欢乐时倾向于回想起高兴的记忆。

这也就是家长在给孩子辅导作业、纠正他们错误的行为、教导他们的过程中,因为孩子怎么教都教不会,在孩子身上感受到了挫败。

而这种挫败和生气,就很容易让家长回忆起很多负面情绪的记忆。

那为什么很多人总是有“痛苦的回忆很难忘记,而快乐的事却没记住多少”呢?

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失意的记忆通常是刻骨铭心的、难以忘怀的;高兴得意时的记忆通常是忘乎所以的、转瞬即逝的。

如果在生活中,和我们相伴而行的几乎都是痛苦的东西的话,那么在情绪与记忆的“相惜”效应下,我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过去的痛苦

本来快乐、释放、骄傲这样的情绪就很容易转瞬即逝

要是我们总是长期处于悲伤、羞耻、痛苦、紧张、嫉妒、仇恨这类情绪之中,那痛苦记忆不就像狗皮膏药一样,甩都甩不掉吗?

03

清除痛苦记忆

孩子带来的快乐虽然大过难受,不过负面情绪一旦袭来,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情,还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需要释放掉我们记忆中的负面情绪。

重新梳理过去痛苦的记忆

和孩子沟通,哪怕知道这些沟通技巧,可一旦和孩子沟通,方法根本用不上。

就是以上所说的,孩子的冲突可能激发了我们的创伤记忆,使我们陷入到创伤的情绪状态中,丧失了理性。

而比自责、忽视创伤情绪更有意义的,直接面对冲突激发的创伤情绪,重新整理创伤记忆,再去超越创伤。

心理学家Ehlers和Clark将痛苦的记忆比喻为:一个被匆忙塞进一堆东西的橱柜,混乱无序,此时,橱柜门不但关不上,而且东西还会不断地掉出来!

我们要做的是整理这个橱柜,把每样东西拿出来看看,然后整齐地放到该放的位置,这样橱柜门才可以关上。

“整理记忆” 这种方式,不是主动压抑,也不是彻底删除,而是整理好那些痛苦的记忆,然后让它静静地待在脑海中的某个位置,不再冒出来影响自己。

比如《性教育》这剧,剧中的女主之一,非常害怕坐公交车、厌男不敢穿她最喜欢的牛仔裤,是因为她有在公交车上被猥亵的记忆

这个记忆反复的出现来干扰她的每一个相关的决定,所以当她找到这个记忆的结点,再去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逃避不管的时候,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力对她就减弱了很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