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在思考写作策略研究的课程论文,手头现有的学生写作材料倒是攒了一学期,但涉及读后续写的只有一次,且如果要做访谈,寒假临近,不方便找被试。手边现成的YX和MM是一对儿有趣的研究对象,但还没想到到底怎么用。读到了Professor Wang旗下的又一篇最近的大作。觉得很赞,值得细读和模仿。
研究对象:母语为韩语的汉语学习者 平行班A B 两个班各28人 中级水平 来华前学过一年半汉语
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
1)汉语读后续写中,
学习者语言产出与阅读文本是否发生协同?
2)与读母语版阅读文本相比,读汉续汉能否减少二语偏误?
(个人批注:提出假设、提出问题,实证后依次回答,这一点本人要学习)
研究方法:
第一周 第二周
A班 读汉续汉故事1 读韩续汉故事2
B班 读韩续汉故事1 读汉续汉故事2
数据收集:
28篇*4个 小型语料库
使用ICTCLAS进行汉语分词处理和词性标注,进行语料库分析。
分析:
1)关键词 语块 特殊句式 频数分析 ,用以回答问题1)
2)语法偏误 频率分析,用以回答问题2)
3)目标结构的使用频率
研究结果:
故事1的两个续写库中,考量高频关键词的在两个库中及原材料的使用频率。
前读材料中词语出现的频率越高,受试续写采用的几率越大。
读汉续汉,关键高频词的前25个,有21个原文都出现,其中15个原文只出现了1次,但续写中的使用频率显著高于读韩续汉。这说明,词语无需高频出现,就可以影响续写产出。
读韩续汉,25个关键词中仅有一个是汉语版原文中的原词,(学习者自己生成了其他替代词)
这说明,读汉续汉时与前读材料发生了协同。回答了问题1)
以“接待员”为例,原文“接待员”只出现一次,读汉续汉库出现22次,读韩续汉只出现了3次,取而代之的是词义更宽泛的“职员”
另有语块、句法上的协同,如:“把”字句,“被”字句。
故事1,“把”字句出现4次,读汉续汉库出现21次,全部正确。读韩续汉,该句型出现8次,正确使用2次,6次错误。
故事二,汉语版无“把”字句,读汉续汉,使用5次,1次正确。读韩续汉,使用3次,1次正确。
这说明,读汉续汉时,前文“把”字句提高了正确率,且学习者并非照抄,而是使用在新表达中。
偏误频率分析:
读汉续汉库的语法偏误频次明显低于读韩续汉。但不同语法项目,频次差异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说明,读物韩汉两种语言,对句法结构结构偏误率的影响因结构不同而不同。
其中,读汉续汉不能显著降低特殊句式的偏误频次,这与前面的词块分析结果矛盾。
具体看矛盾点“是……的”句型。因故事1、2的阅读部分都未出现,因此不是阅读文本对续写产出的影响。因此,剔除这一数据,但结果仍然矛盾。继续考察剩余两个特殊句式“把”“被”
发现,故事一,有“把”“被”
故事二,只有“被”
因此只统计故事一的两个版。结果显示,读汉续汉的该句式的总频率高于读韩续汉,偏误频次则比读韩续汉低。
说明,读汉续汉可以降低特殊句式的偏误率。
但,读汉续汉无法影响副词和名量词的使用。
结论:
1)读汉续汉发生了协同。
2)读汉续汉可显著减少偏误。
3)不同语法项目的显著降低偏误度不同。
本研究与2015年前人研究有相似之处,也有结论相左的地方,如:读汉续汉不能降低名量词和副词的使用偏误率。这与郝红艳2014研究结论相左,分析这一矛盾,发现,郝红艳统计的是使用频率,本研究统计的是偏误频次。
本研究也统计使用频率,结果与前人研究相同。
但副词的使用与名量词不同,分析原因后,认为,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与目标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学习者的二语水平有关。
4)证实真实语言表达中的结构启动。人们倾向于采用刚刚接触过的语言结构,即结构启动。
读后续写是真实语言交流,这一实证研究研究解决了以往结构启动研究的孤立语句实验的难题,为以后的结构启动提出新思路。
个人感悟:
全文结构非常完备,逻辑很清晰,举例也及时,并与此前的相关研究做出印证。
但我个人依然对读后续写有疑惑:无论如何,给学习者一段材料,无疑就是给了参考答案,这样的学习效果当然比不给材料的效果来得快。这就好比故意而为之的科学实验,大的结论都是不言自明,所谓的实证,不过是给出数据而已。
不知何时才能解答这个疑惑。
和本研究对比,我目前的小型实证研究,缺乏的是纵深的对比。本文可以在读汉续汉与读韩续汉两个库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对比。但我只有两个学习者的一次作文,无法进行纵深各项目对比。
或许我要转为写作过程中的策略研究。用数据印证读后续写的策略?(用了材料的词汇?句式?是否进行新的思考?或者,仅仅是套用语块,并不能正确使用该目标句式?或许我可以算出目标句式的偏误率:沿用了阅读材料,使用该目标语法,正确率和偏误率?不同二语学习者使用的共同写作策略?个案研究还可以细化到什么地步?……)
快11点了,该回宿舍了。先到这里,明天继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