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5 首发于公号:思想的隧道
1
两个女儿抢玩具,互不相让,最后起了冲突,老大打了老二一巴掌,行凶的和挨打的哭成一团。
奶奶赶紧过去拉架,对老大埋怨了一句:“你这个孩子真不懂事!”意思是当老大的应该让着妹妹。奶奶可能没意识到,这里她犯了一个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时都容易犯的错误。
批评,应该对事不对人。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的这个行为不对,如果你这样做了,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碰到这种情况,你以后应该怎么做等等。下次描述孩子的时候,不再用“你真……”,“她很……”这种句式,改用“在……情况下他倾向……”这个句式,就是对事不对人。当然在这个问题里,家长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认知,不说“孩子很不懂事”,可以改说“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孩子容易哭闹”。
象奶奶这样,没有说你的这个行为不好,而是说你这个人不懂事。这样就为孩子贴上了标签。
批评一个人很“内(外)向”、“脾气不好”、“急躁”、“淘气”……是在对人贴标签。
反过来,用那些看似好的词,夸奖一个人“漂亮”、“聪明”、“机灵”……同样也是在贴标签。
假如孩子以后想克服自己的弱点或增强自己的优点时,会想到,大人说我这个人就这样子。那他们很可能就不再寻求改善了。
进一步,他们记下了自己身上的种种标签,碰到问题就换上不同的标签,渐渐就会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
2
反省能力,按现在流行的说法也叫“元认知”能力。其实就是要以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旁观自己,检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有反省能力的人,他们会时刻关注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善。他们不介意你提出批评,甚至多数情况下,你提出批评前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没有反省能力的人,你给他指出问题,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反思,而是反抗。“我哪有错啊?是你不了解情况!”他们即使撞了南墙也不知道回头,撞墙的时候,他们总是认为那是墙的错。他们不相信学习、不相信通过践行所习得的原则能改变自身的能力,不相信我们可以“拆掉思维里的墙”,更不相信除了撞墙我们还有很多更好的选择。
他们眼中的一切都是“静止”的。
3
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人和问题,就是不给人和事贴标签。
在比特币、区块链、ICO刚火的时候,有人会说,哎呀,我早就听说了这东西,可惜没有投,要不我也早财富自由了……
在央行等七部委发通知防范ICO代币发行风险的时候,还是这些人,他们说,看看,我早就说了吧,什么比特币、区块链,什么李笑来、薛蛮子……都是骗人的,搞庞氏骗局的,国家出手了吧?让你通向财富自由,该通向提篮桥监狱了吧?
无论说是暴富的机会,还是说骗人的把戏,都是贴标签。很容易。
这些人可能连这些东西的概念都没搞清楚,无论好坏都直接用标签“啪”一贴了事。如果发现贴错了,大不了换个重新贴上就行了。大多数人认为贴标签省事省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费劲分析个问题假如分析错了,会被人打脸。贴标签多好啊。
可他们不知道,被打脸正好说明你在进步。那些名人的个例不提,就说我们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就是一个不断被打脸的过程,先是“地是方的”,接着发现其实它是个球体;接着是地心说,然后又日心说,最后发现连银河系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试想,在未来有类似的机遇时,那些害怕打脸的人们会抓住机会从中获益吗?很难,因为他们无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他们看到的世界,非对即错、非黑即白,没有其他颜色。他们看到的要么是坦途、 要么就是陷阱。
而真实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是坦途与沟壑同在的。我们古人画的太极图,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还能转换,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
即便面对同样的沟壑,有些人看来不过是个小坑,一下就迈过去了,而对另一些人来说,那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为什么说有的人“25岁已经死了,到80岁才埋”、“为了编制,宁愿去扫大街”,是因为他们眼中追求的“坦途”,实际上是真正的“陷阱”。
4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同样,你也永远无法“叫醒”一个没有反省能力的人。
无论教育子女,还是对待他人,都不去贴标签;
无论是去投资,还是解决其他问题,都多反省自己,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