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多个城市和面试之后,确定一个为之奋斗和努力的平台,不为房子,不为工作,只为自己。
总有股文人气质支撑自己,即使它不能让我温饱,可是它让我每天慢慢早起,去安排我7.5个小时以及以外的时间。
重回状态,只因为给自己打鸡血
7个月的求职奔波,让我满脑子都是如何与面试官博弈,在面试官面前展示自己。然而我也会疲劳。
如何从疲劳期迅速回归到满鸡血的工作状态?只因为自己每天坚持这几点。
-
主动认识新同事,自我介绍,抓住机会去搭讪在公司遇到的陌生人。
刚入职的小白,你想主动认识别人,但是碍于脸皮;你想主动请教,可是更希望别人主动教你;你更想有人主动叫你吃饭,更想别人做的每一步都可以考虑你的感受。
但是职场的话语权本来就取决于你的地位,以及你对别人能产生多大的价值。这是现实,也很残酷。如果你不喜欢,千万不要想着改变别人,生活也是如此。
你想的是,改变自己吧,不要使用自己曾经讨厌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正如,你是怎样的,世界就是怎样的。
而我,因为要把公司当成另外一个家庭,要让它切切实实成为我每天努力的动力之一,所以主动和别人打好关系,会让我每天的工作很愉快。
我喜欢蹭着她们泡的花茶,讨论着喝什么茶对身体好;我喜欢拿着业务资料去问前后左右的同事,同时可以问问他们的职场小经验;遇到我谈不上的话题,静静地笑着,听听别人的观点。
主动,并不吃亏,反而会让你收获一段段神奇的相遇。
(几个月前,就因为搭讪而认识了现在的男票。)
还记得有一次在公司门口外面,吃完饭闲逛着看到一个男生好像在等人。心想,应该是我们公司的吧,打个招呼呗。
聊着聊着才发现,他已经离职。但他仍然会对你在的岗位以及公司的一些分析告诉你,至少让你少一点迷惘。
还有一次,在等电梯,主动邀一个女生吃饭,才发现原来她超级喜欢熊本本,看着她满套装备,心里也美滋滋的,时不时还可以蹭一两个小寿司。
相反地,总是带着特殊的目的去交朋友,这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吗?
所以,清空自己的心理期望吧,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主动提问、细心思考,以小见大,扩散思考点,并及时反馈
入职后的两个星期,落到实习生头上的任务并不多。但是,其实每个带你的人都会将你的行为看在眼底。
例如对任务的疑惑点及时提问,并反馈你听到的是否与导师说的相称;
想到任务的意外情况,反馈出你顾虑到的和处理手段;
想到完成任务的几种手段的可能性,反馈出你思考角度,好让导师可以指导。
多想多问做这件事的目的,前后交接,所做的流程等,这会让多个杂乱的任务总能在某一个你知道的点连在一起。
例如一项任务,从邮件里提取卖车款项,然后登记到EXCEL表中。
于是,我会想到以下几点,待扩散状态。
根据发件人,去搜索他所在的部门及职称,思考他部门与我部门的工作交接及流程。一个是贷中处理,一个是贷后处理。贷中和贷后分别包括什么,所牵涉的部门又有哪些?以后遇到不同的工作任务,我需要和谁交接或者联系,让自己以后少点花时间在联系,而更多时间花在优化工作流程上来。
根据邮件内容,去思考内容登记筛选的依据以及后期的作用。在这个工作任务中,最重要是客户的信息、金额还有支付的证据及清单。贷后的处理除了需要这些关键信息,还可以出现什么呢?例如还款方式,资金来源,还款期限等等,为自己懂点风控提供小小的数据依据(仅是目前的思考点)
关于如何提高重复登记的效率和速度,来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扛其他任务。例如,每天重复地复制粘贴,有没有第三方的工具可以让邮件发来之后自动录入;EXCEL图片插入技能的学习;利用变成编程语言去实现等等。
但要注意的是, 最浪费时间的是,纠结不已而没有马上行动。
-
迅速上手手头的任务,做到极致
现阶段我所理解的极致,就是对任务进行分阶段地解决,提出提高整个部门工作效率的方法,并拿出成果给予实现,然后再借着这个结果去再接触新的任务或领域。
以我其中一个任务作为例子。
- 产品风控大纲手册
既然在金融业务运营岗,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了解风控、业务流程及相关知识,和部门在沟通时能第一时间去反应别人说的东西;同时,要了解系统、实体门店的操作手段及可能遇到的问题。
因此,导师一开始跟我说,你熟悉一下这本大纲哈。
大概看了3天后,我觉得只是大概了解,并没有实操过。就像以前学数学,我知道计算,但不知道它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所以在我没有下门店实习前,我把整本大纲的每一个点背出来了。
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背了有什么用,但就是觉得,背了大纲可以让自己迅速熟悉公司业务,减少沟通成本。
于是,当有一些老员工他们提出怀疑的点时,当他们说错贷款条件时,我第一时间是把我自己背过的点说出来,并指明属于哪种业务类型,贷款条件明确的哪几点时,你会发现,打好基底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同时,当你熟悉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很多贷款的点,是你需要专业知识去加以理解;有些点会操作冲突,可能会对门店审核造成麻烦,直接到正风险的难以控制等。
因此我会提出大纲的矛盾点,以及应该如何修改,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于是我多了一个任务,去电话调查引导门店工作人员回答,在操作时是否有不便之处或者需要调整的需求等等,更可以旁听全国区域会议,去分析他们提出的数据问题是否会与大纲矛盾点有想通之处。
所有的后续思考,只源于我当初多走一步,背了风控大纲。
-
为自己的工作设置kpi,目的是营造危机感,提高效率
我会为每一项工作设置目标,例如每天要分派多少客户,在哪几个时间段内完成,想办法解决没法完成的原因。
举个例子,在你分派客户时,需要查找客户信息。在系统没有这个功能的时候,有人会一个个去找。但当我接手这个工作时,虽然我不会编程去实现这个功能,但是我会利用EXCEL表与网页端的结合,去写公式,来方便我的操作,所以在整周的工作中,我分派的效率是原来的3~4倍。(当然如果我会编程,估计效率是100倍了)。这也许就是差别。
当我提高效率之后,我有更多空余的时间去回顾之前的知识,并跟导师提出我能接手的新任务。
-
思考自己能做的、不能做的、可能做的、做不了的任务
这句话是hr跟我说的,是为了让我思考,在轮岗时我的能力范围以及最后定岗的方向。但是,当任务繁多无序的时候,也是我最焦急的时候。
因为能力和认知有限,对什么时候能定岗以及其内容很迷茫。
这时就给自己设定个“四象限模式规划”吧。
就是划分四种任务类型,去寻找原因和解决办法。(目前我是这样想的)
还有突破自己的认知吧。
当大多数人停留在被灌输认知时,你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然后主动去知道什么,最后仍然处于不知道的状态。这是重新认知—修复—升华的过程。认知的状态,本应如此。
-
坚持工作外的小爱好,给自己固定的生活打造惊喜
当我真正毕业后,我面临的可能是长达几十年的工作状态(假如我还在打工)。
我知道工作和生活使很难平衡,真正拼的人甚至可以丢掉生活。
但假如学会生活使给予我工作的动力,我认为这也是可以平衡的。
我并不认同,要求完全的自由,那才是生活。
张弛有度,学会给日常的事增添小惊喜,即使烦闷,也有自己解决的一套小办法,其实也可以的。
就例如自己爱做饭,爱写东西,爱想东向西,
坚持这些东西,在工作以外去做,我就会觉得,即使每个人都说工作是无聊而又无趣的时候,我会说,爱好给予了更多的思考到我工作上。
例如,我工作的内容,我可以以文章的形式写出来分享,不一定是要别人给我解决的思路,但是让我知道,其实不输出我还有很多工作的点并没有想到。
做菜,普通的食材如何做得精致可人,如同普通的工作,如何变着花样做去达到更好的效果。
-
乐于分享,关心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
每天把职场感悟、工作内容和日常吐槽分享给亲近的人时,让你感受到其实你也有情感的出口,人情温暖给予的安全感需求也是工作的动力之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