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问这次日本之行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第一个跳入我脑海的是遍布日本各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小店。
1
我们在东京的落脚点在浅草寺附近。作为一个“日本味”十足的知名景点,浅草寺被不怎么“现代化”的小巷包围着,各色小店星罗棋布,完美演绎了游客心中对日本的想象。
我们接触到的第一家小店是位于雷门背后小市场里的人形烧专营店。人形烧是种简单的小吃,等同于红豆馅的小蛋糕。不过在店家的手里,它们被赋予了生动的外形,显得精致了许多。不过仅靠着这一种简单的食品就可以在一个游人如织的市场里经营数十年,却又相当令人赞叹。
漫步于周围的步行街,我们看到了更多年代久远的小馆。
我们在日本的第一顿晚餐着落在“一兰拉面”。在一栋并不起眼的小楼上,我们寻见了它的招牌,招牌下一个尽容一人通过的小门里藏着一人来宽的楼梯,把我们带到了一间略显促狭的“地下室”。十来张餐桌边坐满了食客。店家提供的餐食是比较单一的,单一的面配上单一的汤底,食客可以选择的是汤的浓淡,浇头的内容和鸡蛋、紫菜这样的配菜。因为餐单简单,所以点餐就在古董似的“自动贩卖机”上进行。味道还不错,不少游记都到这里“打卡”。据说,这也是家老店,而且如今已经发展成为连锁公司了。
隔天,我们还在一家不太打眼的回转寿司店品尝了一下。店里的装潢比较陈旧,食客中日本人也多于游客,让我得以第一次略微“体验”到日本人的生活。据我观察,日本食客来这里宵夜并不为吃饱,他们大多以啤酒开场,用清酒贯穿始终,只把寿司当作佐酒的点心。
第三天,我们选择了一家场面较大的餐馆晚餐(可惜我都没有记住名字)。这家餐馆提供的餐食种类繁多,除了经典的日式料理,还有些中国味道的饭和面,甚至还有一些简单的西餐,倒是像极了国内常见的餐馆。公道地讲,他家的出品不错,价格也厚道,可是食客就是不多,甚至连我自己也觉得它不如那些小店让人流连。
在东京的几天,我特意路过了一些游客罕至的小馆子,想要体验一下更地道的日式餐食,不过想到语言不通,又不通乡俗,总会生出怯意,最后总是踌躇一番之后悻悻地离开。
2
京都是古都,一户建式的民宿是必须体验的。我们选择了由公司运营的位于泉涌寺附近的民宿“铃”,交通便利,距离东福寺车站不远。
这里是地道的本地居民居住地,民宿里有厨房,旁边有超市。住在这里,有种实实在在的做“本地人”的感觉。
从清水寺出来,就是二年坂三年坂老街。我们到那里时已时值正午,一家人正饥肠辘辘时,看到了一个小庭院,门口摆着一本菜谱,却无人招揽顾客。如果没有那本菜谱,我们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餐馆。
缓步入内。不大的院子里,有两栋小小的楼,一栋专供居住,另外一栋的一层就用来经营。
就坐之后,才发现这餐厅也不过是主人家的起居室,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很容易想象到打烊后一家人齐聚于此看电视聊天的情形。正因为如此,这餐厅的布置完全没有为游客妥协的意思,全屋的榻榻米上放置了几张低矮的餐桌,与之搭配的想来应该是标准“正襟危坐”的跪姿,而这样的坐姿我顶多能坚持两分钟——于是我们只好盘腿而坐。
餐品种类不多,但味美且价格厚道。而且起居室外就是一个别致朴素的小巧庭院。在这里就餐,仿佛做客于友人家中,是难得的地道体验。
我们住的民宿旁边有一个专卖丼(dōng,盖饭之意)的小吃店,只有不到10平方米的店面,显然不是服务外来游客的。每天我们都会路过,可惜直到我们离开也没有尝试。
民宿的另一侧,在东福寺车站附近有不少服务当地居民的餐食店。我们离开京都前的那一餐午饭就是在其中一家名为“大黑家”的拉面店解决的。经营拉面店的厨师和服务员显然是一家人。店里的布置很简单,一楼是店面,二楼往上估计是大黑家的居所。拉面店只供应一种拉面,不变的汤底,有额外加肉和加辣的区别,另有数量有限的佐餐小吃。在这里,一碗基础拉面600多円,反映的是日本居家的物价水平。我入乡随俗地点了一杯啤酒作为开胃饮品,却不经意间体验到了店家的用心——酒杯在盛酒前被提前冻起来,只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啤酒的温度——在这里提出喝常温啤酒大概会被认为是不可理喻吧?
3
在大阪,我们住在距离传统美食街道顿崛不远的酒店。
道顿崛有我十年前到日本时印象最深的螃蟹专卖店“蟹道乐”,我把这里作为必游之地。可是当我带着全家人找到它时,发现这里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小店模样。
如今的蟹道乐,已经占据了上下几层楼的店面,绝对算道顿崛排得上号的大店了。据说,蟹道乐把一楼打造成专供中国食客用餐的大厅,配备了清一色的华人服务员。
尽管餐单上的价格有些令人咂舌,但是想到父母难得过来一趟,我还是坚定地迈步走了进去。不过,服务员没有带我们去传说中的一楼,而是把我们带到了位于三楼的老店面。那里居然还是我印象中的模样,一点都没有变!
点餐有些麻烦,好在服务员也从来不催。选择的几个套餐,其味道居然也跟记忆中的毫无二致,确实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味道。直到这时,我方才确定无疑,这是那个记忆中老店没错了!
4
除了上面记录的这些小店,我们还在东京筑地市场的一家没什么游客的刺身店品尝过新鲜的刺身。厨师就在我们餐桌旁边的柜台里操作,令我妈妈无法直视。
我们也去夜游了六本木的酒吧街,尽管没有进去饮酒,也都体验到了那里的氛围。
日本人的小店常常是家族传承,所服务的客户也多是邻里。稳定的生意来源于不变的邻里关系,也被自有的物业产权所加持。这使得店主可以以匠人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熟悉的味道和友善的气氛,自然也令街坊邻里无比安心,无比挂念。
这一切让日本的小店格外有人情味。
在这些小店里用餐,食客的目的不仅仅是吃饱,更兼怀有社交、消遣的目的。一天辛苦的工作之后,花不多的钱,跟三两好友一起,用几样简单的小菜,配上并不醉人的啤酒和清酒,既能果腹,又能联络感情、碰撞思想的火花,这不比在家准备晚餐显得惬意多了么?在这里体验过,更能明白日本职场人士的感受。
5
走在京都的古街上,眼前的建筑分明是想象中盛唐的模样,千年之前长安街头的繁华似乎又重现在面前。那时的小店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小贩们凭着一技之长,可以一生经营着一个生意,把最简单的产品打磨出别具一格的匠心,然后养活一家人,满足一方邻里的口味。
如今的中国,变化飞速,大城市里到处都是现代化的连锁店,却已难觅老店了,尽管连锁店们各自打出了自己的文化符号,但却让人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
大概飞涨的物业费已经早已把小店们击溃了。它们要么消亡,要么边缘化,好一些的则膨胀——把自己也变成连锁店,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走上挣钱的快车道。
只有到小城市里,还能看到一些有点年头的“家族生意”(顶多也就二三十年),但是又总是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挣扎在生死线上,可以给人果腹,但是缺乏温情,更难以令人感受到惬意。
这实在是让人感到怅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