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爱人在电脑播放他今年以来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节目,硬是喊我去看,正在忙着家务的我,很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的活,谁知这一看,让我心灵受到极大地震撼。有一句话立即蹦了来:高度改变认识,认识决定格局。
其实,每次爱人操纵无人机航拍时,我都是在现场的,他航拍的同时,有时我也用手中的相机拍照了,用相机拍照时,所拍下的风景再怎么好,也只是局部的景观。
爱人的航拍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是一种对全景的汇总与描述,景色更加壮观与宏大,让人顿时眼界大开,震撼不已。
相机拍摄就像是文章中的一个精彩语句,毕竟一斑无法窥全豹,而航拍却像是全文的中心思想,给人的是一种整体、全面的认识,二者信息量大小,美感程度与心灵震撼都不可同日而语。
高度到底改变的是什么?其实我已思考了很久,是改变了视野?还是改变了对事物或世界的认识?最后,我认为高度只是开阔了视野,实际改变的是认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所谓站的高,看的远,你所看到的东西,其实就是你认识的一种改变。
为什么说认识决定格局呢?什么是格局?据资料介绍:格局有三种解释:一是艺术或机械的图案或形状;布置的格式;布局;二是局势、态势。一个人对事物所处的位置及未来的变化的认知程度,代表了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三是境地。
我认同第二个观点,概括说,格,就是指人格。局,就是指气度、胸怀。说认识决定格局,即是当你站在一定高度时,认识就改变了,对事物或世界就有了更加广阔和深刻的认识,就完全摆脱了原有的小范围、局部的认识,这时,你的气度与胸怀也会随之开阔。
认识程度有多高,格局就会有多高。
这就像井底之蛙,在它眼里,天空永远只是井口那么大,它的认识程度也就只能是坐井观天,格局怎么也不会太高。再看看整日翱翔在蓝天上的雄鹰,它的视野是广袤无垠的原野和辽阔浩瀚的天空,它的认识无疑是广阔的,它的格局自然就高。
作为人类来说,即不能像雄鹰一样翱翔蓝天,也不能像无人飞机一样遍寻山河,那么,怎样提升自身的格局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主要是为了开阔眼界,眼光有多远,思想就有多远。思想有多远,格局才能有多大。
笛卡尔有句名言:“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托.富勒说:“行路多者见识多”。的确,我们的知识和见识来自于读书和旅行。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格局,两者缺一不可。或静下心来多读书,从中受益;或走出家门多旅行,增长见识。学识在于积累,见识在于用心。
跳出小圈子,面向大世界。
力图改变认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小范围、小圈子。人可以平凡,但认识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高度。遇事要多动脑,要从大处着眼,这样看问题,就会突破自己的小圈子。
有一句名言“生活的小处总有大观。”当你把眼光放远、放宽去看一个事件,你会发现结果会完全不同,心胸开阔了,心态自然也平衡了。
传说古代有一位老妇,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布鞋的。下雨时,她为卖布鞋的儿子担心而哭啼,天晴时,为卖雨伞的儿子担心而哭啼,这样她每天都是哭哭啼啼,眼睛都哭瞎了。当地一位官员听说了,就把这位老妇找了去,听了老妇的诉说后说:“你看晴天时,你想你一个儿子的布鞋可以卖出去了,雨天时,你另外一个儿子的雨伞也会卖出去了,你应该天天高兴才是。”老妇听了后,破啼为笑。
突破现象,提升高度。
正像一千个人的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生活中同一现象,对于观众来说,所得出的结论却会截然不同。
我曾听我公公讲述一个故事。他年轻时做县教育工会干部时,有一位先进教师曾经做了一个教学试验。老师把一块手表放到书桌上,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块手表。”另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一块手表在闪闪发光。”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看到这块手表在告诉我们要珍惜学习时间。”
我还听说一个关于建筑工人的故事。一个人指着正在为楼房刷涂料的工人问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有的人说“我看到了一个民工在刷涂料。”有的人说“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建设者。”还有的人说“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美容师。”
为什么答案差距会如此之大?归根结底是认识问题的高度不同,格局就不同。
认识决定格局。对于人生来说,认识无止境,格局亦无止境。知识可以改变认识,思维角度转变可能开阔胸怀,平衡心态,提升格局。
愿我们都能有一个好心态,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