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 谨而信家训

【原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此一章乃千古蒙养极则,千圣万贤皆由此而出,建功立业的基础由此而奠定。

清朝康熙年间教育家李毓秀,遵照《论语》的这一句教诲,“述而不作”,编撰一部经典《弟子规》,360句1080个字113件事,把如何“入孝出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讲得很究竟,很圆满,就是为了童蒙能养其正,弟子能承传圣贤道统。易经《卦蒙》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是说君子看到清泉从山下流出来这个相,他就想到这个泉水要流向大海,就像我们的孩子,从出生之后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最后融入到社会的过程。由此而得到启发,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要开始采取行动,以培养美好的品德。出生的孩子就像是泉水那么微小,如果你不去教育他,试想他在流向大海的过程中会怎么样?他会被别的脏水污染?泉水只有果决朝向一个方向流动,才能形成大江大河,如四散流淌,则会逐渐干涸。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就要培养其美好的品德,孩子要养正,《周易》云:童蒙养正,圣功也。

如何养正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圣人的做法:

1【先贤精义】郑汝谐曰:学,有本有文。文,固不可不学,其本则固有在矣。孝弟、谨信、博爱、亲仁,所以为贤,为君子者,皆自此出。必学乎此,以其余闲之力而学文,是之谓务本。

M:郑汝谐认为,如同树木有根,学问也需立足于德行之本,否则便失去根基。德行修的主次:德行是根本,文艺是枝末,只有先把握本质(孝悌谨信等品德),再学习技艺(如六艺),才能真正达到道德境界。

2【先贤精义】李炳南也说:所求之学有其先后。孔子以四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于艺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M郑汝谐曰:孝弟、谨信、博爱、亲仁,所以为贤,为君子者,皆自此出。今天所学章节,千圣万贤皆由此而出,建功立业由此而奠定基础,也给我们教育孩子以深刻启示。为什么要童蒙养正,养正为什么要以孝弟、谨信、博爱、亲仁为基础呢?首先,我看什么是孝悌:

〈1〉什么是孝悌?

M:孝指孝顺父母,弟(悌)尊重兄长。《孝经》: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一个人只有 亲爱身边的亲人了,才会由此及彼,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仁民而爱物,就是范爱众。可见孝悌是为人之本,孝能培养忠信仁爱的品质,孝不仅是事亲,更延伸为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基础,进而影响社会秩序,通过修身齐家达到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2〉什么是谨信呢?

M:谨是言行谨慎,信是诚实守信,谨于事见,信于言见也。 “谨”强调行动中的细致审慎,“言寡尤,行寡悔”。“信”则侧重言语的可靠性。乾卦九二夫子作传:“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事而不伐”。是说一个人的言语要真实可靠,行为要谨慎认真,摒弃邪念,保留内心的真诚,善行帮助世人却不自夸炫耀,乃君子之德。孔子主张“言忠信,行笃敬”,认为这种修养是立身之本。

〈3〉为什么要亲仁?

M《大戴礼记·保傅》有记录周成王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孙子年幼时的教育方式:3【先贤精义】《大戴礼记》"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也。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

M:三公指太师(教导)、太傅(传授德义)、太保(保护),三少为三公副职,共同负责以孝、仁、礼、义教导太子。选拔正直贤士陪伴太子,驱逐不良影响者,确保太子耳濡目染皆为正道,就有道而正焉,可见早期养正教育对人格塑造的关键作用。

4.【先贤精义】 《松阳讲义》也讲: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固愈习愈坏,即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养之道失也。即便读书也是为利禄起见,不期己为大圣大贤,而但愿享高官厚禄。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以悦人而已。终甘为俗人也。”

M:天地间教育之秘诀,即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此乃终身学习、无限成长的生命之旅。倘能于幼小之时,如实养性养正,则于将来之养志养德必是水到渠成,事半而功倍。  《周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 一个人在童蒙时期所阅读的书、受到的教育,将对他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

〈4〉德行固然重要,为学之本,为人和建功立业的基础,为什么行有余力还要学文呢?

5【先贤精义】钱穆曰:本章言弟子为学,当重德行。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

M:钱穆先生认为“心胸不开,志趣不高,仅一乡里自好之士,无以达深大之境”是说单纯注重道德修养而忽视文化学习会导致视野狭窄、格局受限。只重德行易流于肤浅(如仅满足于乡间小范围认可),一个人如果缺乏文化底蕴是难以触及更高的人生境界。儒家认为“文质彬彬”才是君子之道,德行需以学文为滋养,否则可能陷入“质胜而野”的局限。可见德行与知识需平衡发展。德为根基,而学文可以成就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方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总结:

养正者为人之始,为学之基,着重于孝悌忠信笃敬的伦理品德教育、敦睦洒扫应对进退的生活教育,这种内在生命体验中,与习读圣贤嘉言的智慧教育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又博又专、愈博愈专"的学习理念,既要广纳知识,更要深化道德涵养,方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参考资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无锡鸿山钱氏(原籍浙水),先祖吴越王钱鏐。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
    一方特阅读 5,453评论 0 2
  •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连,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
    嘟嘟夫阅读 5,902评论 0 2
  • 2018.10.19本人有幸读了冉照田老师推荐的微信美文,拜读了中国钱氏家族的历史发厂长的优秀传承。现写出钱氏家训...
    守望幸福共享美好阅读 3,369评论 2 3
  • 个人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 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 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四箴(zhēn)宜佩。 持躬不可不谨严。临...
    smile福禄三应阅读 3,838评论 0 0
  • 《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是吴越钱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家训,由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镠(852—932...
    袁开培阅读 73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