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争论出自《道德经》四十九章:“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古人:河上公注:“圣人爱念百姓,如孩婴赤子,长养之而不责望其报。”
王弼注:“皆使和而无欲,如婴儿也……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今人:高亨曰:“‘孩’借为‘阂’。(引用《说文》:‘阂,处闭也。’)‘圣人皆孩之’者,言圣人皆闭百姓之耳目也。”
余秋雨将这句话译成:“百姓只关注耳目,圣人让他们重返婴儿的纯真。”(选自余秋雨《老子通译》)
南怀瑾在解释这句话时说:“‘圣人皆孩之’,从圣人境界的角度,看世界上一切众生都是小孩,圣人永远爱护着他们,永远教化他们,不会与他们对立。”(选自南怀瑾《老子他说》)
陈鼓应译为:“百姓都投注于他们自己的耳目,圣人却孩童般看待他们。”(选自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
张松如译为:“百姓们都专注于耳聪目明,圣人却一律看他们做孩童。”(选自张松如《老子说解》)
古今人均将“圣人皆孩之”后面的“之”字解释为代词,即指代“百姓”,将“孩”字理解为动词。
首先,这是个“皆……,皆……”句式。这里的“皆”可以理解为“都”、“全”、“尽”、“都是”、“普遍”等含义。关键是这个“皆……,皆……”句式后面的“孩”字是名词还是动词,恐怕理解为名词更好些,在句中起宾语作用。如杜甫《山寺(得开字,章留后同游)》:“自哂同婴儿”,这里的“婴儿”就是名词。而“圣人皆孩之”的“之”字,在这里并非是代词,而是虚用,无所指,是音节助词,翻译时也不必译出。如《论语·子张》就有这样的句子结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其次,如果将“圣人皆孩之”,解释为“圣人都看重自己像婴儿那样无欲无求”,正好如上一句的“百姓都专注于耳聪目明”,上下文义吻合,类似一个排比的句式。
第三,如果把“圣人皆孩之”理解成为“圣人看自己就如孩子”与老子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老子主张圣人得道的状态就如婴儿一样纯真如朴,无私无欲。如《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道德经》第二十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道德经》第二十八章:“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从上可见,圣人修道,最佳状态就是使自己回归到婴儿般的那种纯真纯朴、无私无欲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