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读成甲老师的新书知识星球一篇文章,介绍了一种读书的方法:
关键词读书法。
以关键字快速理解一本书,分三步。
第一步,确定作者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第二步,与这个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是什么?
第三步,这些关键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是以什么样的逻辑解决问题的?
对照这三步,自己对看过的书和听过的书,做了一个大脑的回顾,确实用这个套路回头思考清晰了很多。得到每天听本书,很多解读其实都是按照这个套路在走的,听的过程中你会觉得非常过瘾。那么短的时间,一本书的内容给你娓娓念来,在满足了听音享受的同时,还给你带来清晰的知识点,确实对个人来说是效率极高的事情。
用关键词读书法理解全书框架的基础上,能加快我们读书的速度,速度的提高也就意味着输入量的增加,而这种读书法增加的是关键词。大脑要形成知识地图,用关键词来联结是最快的,因为短小而有逻辑,所以很容易就找到关系。
在这个之前,每读一本书,都是按照扉页、目录、序言、正文这样顺序往下读的,生怕漏掉了其中的重要段落,一定是逐字逐句将书读完,然后再记上自己的笔记,才算完成一本书的阅读。读书的方法很多,比如功利读书法、熔断不读书法(找到感兴趣的点拿来就用),都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但这些读书法读来呈现的都是“点”上的内容,很难从“关系”这个角度形成好的逻辑结构。
读书,是为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用什么,如何用,用在什么地方,就考验读书人的智慧了。关键词读书法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一定要找关系,找书中的关系,也要在这个关系基础上向外延展找相关关系。记得一位老师曾经说过,好的老师、好的作者一定要读通,什么意思?比如我们喜欢德鲁克的书,就把他写的所有的书都读完,他的书中提到的对他有影响的书也尽力去读完,这样就能完整的看到这个作者他的思想来源的概貌,理解他是如何思考的,如何以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个人理解,一本书,作者写出来,其实就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一个高产的作者,可能的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连带出了另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需要一个专门主题才说得清楚的,所以就有了一本新书。
从关键词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一本书的完整架构,作为读者是站在第三者的视角来看这本书。想想,写一本书,最重要的其实不是写,而是设计。我们以关键词来架构一本书时,就是找到作者的设计,能看到设计的人,才是真正读懂了书的人。如此,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断的去解剖别人的设计,让自己也能具备设计的能力,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能?
这个想法,好像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