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唐代李商隐的这首《贾生》,借古讽今,抒写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其实细数全唐诗,有很多主题为怀才不遇的作品,比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登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等,无一不是经典,很多人读他们的诗,好像说的就是自己。
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人很多,各朝各代都有,包括当今社会,也经常听到一些人说,自己生不逢时,自己没遇到好老板,自己没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于是心中愤意难平。其实每个人都是容易肯定自己的,总觉得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与众不同,遇到问题一般情况下都会往外找原因,这大大的迷惑了自己的判断,怀才不遇的人,到底是真的“不遇”还是假的“怀才”呢?
提到中国战国时期,苏秦绝对是无法绕过的人物,我们经常用“出将入相”来形容一个人出人头地,风光无限,而苏秦不仅入相,还一人兼佩六国相印,大多数人的印象也就止于此,只知道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提出“合纵”战略,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其实苏秦并非一帆风顺的,他总共两次出山,却很少人知道他第一次出山,潦倒而归。后来他回去重新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再次出山,也获得了举世无双的伟业。苏秦师从鬼谷子,鬼谷子是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被后世尊为“谋圣”,虽然自己隐居深山,但弟子无一不出将入相,左右列国存亡,比如孙膑、李斯、乐毅、甘茂、李牧、庞涓等等,有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师兄弟作为标尺,谁敢说苏秦的才识不够?
然而即便如此,他第一次出山还是一塌糊涂,用现在人的说法,可谓是怀才不遇,可是这真的是怀才不遇吗?假如他真的才识够了,为什么第二次出山和第一次出山,差距会那么大?如果没有中间苦读《阴符》一年,他的第二次出山是不是还是四处碰壁呢?其实很多人也是如此,在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首先应该真正地认识自我,从自己身上去寻找原因,而不是自恋的认为,自己很牛,是没人赏识自己,如果苏秦当时也是这种心态,他最终也会被埋没于历史长河中。
曾子说他“吾日三省吾身“,古代先哲况且如此,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多多的内省自己吗?俗话说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应该保持空杯心态,如果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状态,必然会成为那个”怀才“不遇者,”怀才“是假,”不遇“却是真的,最后为自己的失败埋单的,还是自己,不是别人。
如果当年苏秦自以为是,不思进取,可能他在历史上都不会留名。人最可怕的,莫过于自得意满,从而原地踏步,别人已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你却还沉浸在以往的成绩中,还要抱怨没人赏识自己,这不是最悲哀的事情吗?
反之,那些真正有才华之人,也不需要自暴自弃,《周易》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也“。真正有才华无须多言,无须向人言说,韬光养晦,只要机遇到来,顺势而为,就能闯出一番天地,姜尚垂钓渭水之滨,70岁还籍籍无名,直到遇见姬昌,真是一遇风云便化龙,从此兴周灭商,成就一代霸业。同样,千古名相诸葛亮,27岁前也躬耕于隆中,直到遇见刘备,如鱼得水,未出山就划定天下大局,流芳千古。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怀才不遇的人,如果怀才不遇,原因很多,但首先一点,一定是你的才华不够,就好像小学三年级,四则运算每次都满分,但做高数肯定不会,你不能说他不优秀,只是他的知识量还不够,任何人的”才“都有限度,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否则只会成为那种眼高手低,自怨自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