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河水变红》
在中国长大,不会感受到宗教信仰下的氛围。英国组的作品很多都体现出了强烈的宗教元素,神性的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地位非常重要,人对于未知问题的逃避后,通通都会交给神来解决,肮脏龌龊的事通通假借神的名义加以掩盖。
那天下午,《直到河水变红》是给予人最强烈的宗教性和纯粹的感性体验,首先它并非是一个正常的叙事电影,线索隐晦,概念抽象,频繁出现形而上表意的对话,仪式般的主观行为,处处充满了谜团,从此很难推断出其故事的本来面貌,在此我只能将自己所想的概括而出。
女孩,父母,电视中的女人。
一对骗子夫妇,在他们旅行的路上,顺便拐走了只有5岁的小女孩,带着她漫无目的的旅行,而多年后,男的一方无法承受逃亡和抚养的双重压力,为女孩编织的谎言也逐渐难以维持,与女人在旅途中不断争吵她的归宿(遗弃?或者杀了她),最终,女孩逐渐发现了这一切,在真相完全暴露之前,自杀了。
“河水变红”出自于圣经出埃及记,有记叙,耶和华为了警告埃及人,不能阻止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命摩西与亚伦举杖击水,将水变作血。后在启示录中,被看做是世界末日的前兆。
影片中,女孩反复在重复着一个概念,他们说我是上帝唯一的女儿,我要寻找到红色的河流。女孩似乎只和她开房车的“父母”交流,这段从一开始就存在的谎言便就是这对“父母”灌输给她。(根本没有上帝的女儿这种说法)但这也为什么是这是一部宗教影片,在充斥“上帝全知全能”的观念时候,在现代社会的一对骗子夫妇,他们心中蕴藏着极其大的压力,但是深陷其中的彼此根本得不到救赎的安慰,所以,当他们有一个冰清玉洁的女儿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得到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即便是欺骗,(毫无判断力的女儿深信不疑)这对骗子夫妇的做法,象征着圣经中,人性对于救赎的渴望,不愿意面对深渊而悲亡,而他们的脆弱也非常明显,他们的“女儿”长大了,由他们所亲自建立的理想乡正在逐渐崩塌,当现实的压力来临时,这对夫妇的信仰终于坚持不下去了。
那红色的河流即是末日,那追寻的河流,便是女孩自己的终末,直到河水变红后,女孩将升入天堂,带着她养父母最后的忏悔,以及她对世间的怜爱。
《正见》的改编
宗教是个敏感而细致的问题,并非是随便把一身袈裟行头挂在身上,就能把无中生有的“禅意”挂在荧幕上了,大概导演觉得观众还是16世纪的思想水平,完全无视了近代哲学家对于思想深度的贡献,觉得几句想端但没端明白的台词就能忽悠得住台下的观众。
好吧,与其说改编,还是完善比较好。
正见何解,以正为先,见为后,儿念大同,母念骨肉,本来难辨孰是孰非,只落得母子刀“见”相向。片中说母有错在先,使得儿心灰意冷遁入空门,却只字不提,大概觉得不重要?那导演表达的岂不是母子间的隔阂么,最重要的是,为了表现出母亲不修身却淡定自若,儿子念经习法却木讷迷惘,她们之间的骨肉情意一点都看不出来,母亲的形象一点都不可爱。
儿子于庙宇接到母亲病重,思量之后,徒行相见,病房前却踌躇不止,却忽闻母亲放弃住院,回家疗养(我们都知道这是等死),儿欲劝服母亲重新回院,母亲却一身释然,弥留之际不忘打扮扶余韵,这给儿子非常大的心理震撼,不由得回想当初为何要执意出家,最终,母亲病逝后,心如止水的回到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