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采自吴圣林编著的《寻真集》,经作者家人授权转发。
大中路是九江历史上最为久远的一条商业古街,明代称为府前大街,清代称为东西大街,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列强在西门外之滨江路、湓浦港圈地划租界,以控制九江的通商口岸权,为的是更好地推销其"洋货"和掠夺我国的资源。
民国时期的九江市地图(局部) 编者配图
帝国主义敲开九江的大门后,客观上也刺激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清同治光绪间,一条延伸于西门外的商业街面悄然形成,时人称为西门外正街。不过那时的西门外正街仍旧是传统的建筑模式,砖木结构,粉墙黛瓦,带有明显的徽派建筑风格。1924年拆城修路,城内东西大街与西门外正街浑然成一片,全长约三华里。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1928年拓建大街,改石板路面为水泥路面,街面拓宽到12米,统称为大中路。
由于受西方新复古主义的影响,此时的大中路商业店面的建筑装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绝大部分建筑依然是砖木结构,但都建成了二、三层楼房,门面装饰却吸收了很多的西方元素,特别是窗、柱、门头和建筑上部的变化较大。窗子都有窗套及窗楣。窗套有重复线角装饰,也有花条纹装饰。窗楣更是花样百出,有弧形窗楣、拱形窗楣、三角形窗楣、弓形窗楣等。
民国时期的大中路 编者配图
柱子为装饰性的,多为方形,但也有少量圆形,有些圆形柱只立在大门两侧。圆形柱式多为多立克式,也有爱奥尼克式。门头为匾额式方框或通体式长方形横框,主要用来题写店名商号的,有的门楣上有雨蓬,以防止雨雪飘进店内。门面顶上部为礅垛,有的为女儿墙。屋顶形式多为双坡顶,但恒茂茶莊的屋顶前面建了一个穹窿顶后面仍为双坡顶,使该建筑显得更具西方特色。此外,大中路的商业店面大多有用凸砖砌成的腰线,使楼面更具美的韵律和层次感。
大中路商业店面虽然吸收很多的西方建筑装饰元素,但并没有丢掉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楼面上的商业广告和立体雕塑便是中国的传统内容。广告和店名全都采用中国的汉字,没有一家使用外文。广告词书写在方形柱上,采用对仗形式,如“南北杂货,各省名茶”、“兑换金银首饰,加炼条錠叶金”、“电灯材料,大炉煤噍”等。
民国时期大中路上的店铺 编者配图
门额上头及屋面顶上装饰彩绘立体雕塑,则是九江旧时商业店铺的一大特色,雕塑的内容有龙、獅、鹰、鹿、象等吉祥动物,也有福禄寿、济公等人物雕像。这些雕塑采用写实的手法,造型优美、形态生动,它与西方装饰符号糅合在一起,珠联璧合,使大中路这条街更具个性,更具特色,更具时代感,不仅成为九江最为繁华的街市,也是长江中下游一带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就九江市民来讲,大中路对他们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不仅仅因为它是一条老街,更主要的是市民们的生活与这条街息息相关,在他们的脑海里,有许多抹不了的记忆。凡是上了一点年纪的九江人,大都能指出这条街的老店名号,讲出一些大中路的故事来。遗憾的是:“文革”初,大中路商业店面的老广告词和彩绘立体雕塑统统被当作“四旧”而铲除。特别是在上个世纪末所推进的旧城改造,大中路遭大面积开发,许多老字号、名店铺被拆除,历史的风貌已消失大半,所剩部分也是破旧不堪,无人修缮。
民国时期大中路上的店铺 编者配图
近期,据讲市委市政府拟重新打造大中路,并打算将大中路西段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恢复原貌,这无疑是件大好事,它对于提升九江的历史文化品位,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我们期盼着近代大中路历史风貌的重现。
【作者简介】吴圣林(1949-2021),江西九江人,文博副研究馆员,曾任九江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书记。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主编与参编《九江市文物志》、《九江历代钱币》、《六朝九江志》等著作;发表《论南宋钱牌的货币性质》等论文数十篇。
【读后记】吴老师的《寻真集》刊印于2014年,想必这篇文章写得更早。文中说,政府拟重新打造大中路,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打下基础。从这段话,各位读者就应当知道,九江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用了多少年(2022年评上)。打造大中路的计划有很多,编者也参加过这方面的会议,最大的感受是:看这计划,还是别打造为好。
前日有读者留言问:九江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现存文物古迹(包括近年来新造)最少的?我一时语塞,勉强答道:这个么……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