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育女是一种修行,纵使前路漫漫 ,默默耕耘淡如菊。
女儿芊宝三岁半了,正是独立意识崛起之时。白天我上班,唯有下班后方得闲暇陪伴她。
公婆只得她一个孙女,难免宠溺。自去年国庆起,她一言不合就动手,对老人拍拍打打的,他们却丝毫不以为意。
小姑子一家来访,看到芊公主动手,爷爷奶奶还在一旁哈哈大笑,就提要求:"起码不要笑呀。"
我心急如焚,又不好流露,只笑说:"我都跟他们说了几回了,都不在意。唉!"
沟通,如此重要又如是艰难,连老公都不买我的帐,提了多次小朋友打人这习惯不好,无人在意。
他既当耳旁风,自然更加不会去做公婆的工作。我眼看着宝宝一天天不好的习惯养成,只好自己琢磨。
有次,很认真地跟她爷爷谈:"爸爸,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朋友真不能这么教。
"我前几天看新闻,有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留学五年,全靠单身母亲辛苦供养。结果上次要五千元母亲没及时给,回国后竟在机场捅了母亲九刀。"
"做人哪,从小要学会感恩。你们辛苦带她,可不能让她这么对你们。"爷爷点头称是。
再找奶奶,出师不利。我举了一例子,小区原来一小女孩见人就动手,结果同龄人都不愿意和她玩,意思芊宝这样会少很多朋友。
奶奶并不太赞同,坚持认为宽容才是真爱,殊不知过度便是纵容。
老人观念已根深蒂固,父母又不能赶来伸出援手,我痛苦不已。
只好无师自学,读《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开卷有益,育儿亦然。既然老人不太接受,我只好从教育宝宝下手。
五一小长假,我特意全天候带芊公主到小区学以致用。
刚开始有几个小女孩在追着吹肥皂泡,芊宝也欢呼着去。结果看到一个妹妹来了就推人家了。
我赶紧拉开,好好说教她一番,还罚站了。接着她向前面跑,看见一个小弟弟,就站住了。
这下我抓住机会了。走到她面前说:"这是一个弟弟,他在找姐姐。我们不能碰他,也不要摸他,好好跟他说话就行。"
她很好奇地盯着弟弟看,但真的没有动手了,好神奇。
在这句话里,我用了第一个技巧"描述":有一个弟弟在找姐姐。"
第二个技巧"提示":我们不能碰他,也不能摸他,好好跟他说话就行。
就让宝宝好动的双手放假了。幸福来得好突然,困扰我已久的问题起码有了突破口。
回家后,她又背上了自己的书包,到了睡觉的点还不肯放下。
我使用了第三个技巧:提供选择,发放二两权力,收获半斤懂事。
我说:"宝宝,我也希望你能背书包。不过书包也要休息了,你是自己脱下来,还是妈妈帮你脱下来呢?"
芊宝宝默默地自己脱下了书包。如果在平时,我们起码要为这事拉锯战10多分钟,而且还影响她睡前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