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九首(其八)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题解
刘禹锡于长庆二年(822 年)担任夔州刺史期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夔州所在地区,巫峡的自然风光独特,而猿啼之声在当地的文化与人们的情感认知中具有特殊意义。这首诗借巫峡烟雨、猿啼之景,抒发诗人内心深处早已存在的愁绪,展现了自然之景与诗人心境的相互映照。
逐句赏析
“巫峡苍苍烟雨时”
首句描绘出巫峡烟雨弥漫的景象。“苍苍”一词,生动地展现出巫峡在烟雨笼罩下的苍茫、幽深之感,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略带压抑的氛围。烟雨之中的巫峡,山峦、江水皆在一片氤氲水汽之中,仿佛披上了一层薄纱,为整首诗奠定了一种凄清、惆怅的情感基调。
“清猿啼在最高枝”
紧接着,清脆的猿啼声从巫峡最高的枝头传来。在古代诗词中,猿啼常常与悲伤、哀愁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巫峡的猿啼,在这苍苍烟雨的烘托下,更添几分凄凉。这猿啼声打破了烟雨笼罩下的寂静,却又以其独特的哀婉之音,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凄清氛围,引发读者对下文诗人情感表达的期待。
“个里愁人肠自断”
面对巫峡苍苍烟雨和猿啼之声,诗中的“愁人”,也就是诗人自己,肝肠寸断。此句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愁苦,在如此凄清的环境中,愁绪被无限放大。“肠自断”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愁苦之深,仿佛愁绪已经将他的内心折磨得痛苦不堪,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此刻的悲痛心情。
“由来不是此声悲”
最后一句,诗人笔锋一转,道出这哀愁并非仅仅是因为猿啼之声的悲伤。这就表明,诗人内心的愁绪由来已久,是一种深层次的、早已存在于心中的情感。巫峡的烟雨和猿啼,只是触发他愁绪的外在因素,而真正的愁苦根源深藏于诗人的内心世界,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让读者去探寻诗人内心深处那难以言说的隐痛。
作品特点与创意
特点
1.情景交融:诗中通过描绘巫峡苍苍烟雨和清猿啼叫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愁苦情感紧密融合。自然之景的凄清强化了诗人的愁绪,而诗人的愁绪又赋予景物更加浓厚的悲伤色彩,情景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2.情感含蓄:诗人虽直接表达了“肠自断”的愁苦,但又通过“由来不是此声悲”,暗示愁绪另有根源,使情感表达含蓄委婉,不直接点明愁绪的具体缘由,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愁绪的深沉与复杂,耐人寻味。
创意
这首诗的创意在于突破了单纯以景写愁的传统模式。一般诗词可能会将愁绪完全归因于眼前之景,而此诗则强调景只是触发愁绪的引子,真正的愁绪深埋心底,引发读者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深入探究。同时,以巫峡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猿啼为切入点,将地域特色与情感表达相结合,为诗歌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名家评价与地位
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在唐代诗歌中别具一格,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情景交融手法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刘禹锡诗歌创作的深厚功力。它为研究唐代文人在特定地域环境下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心理提供了珍贵的素材,在古代借景抒情类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独特的创意和对情感的细腻处理方式,对后世诗人在拓展诗歌意境、深化情感表达方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丰富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