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结婚以前,荷西问三毛:你想嫁个什么样的人?三毛说:看的顺眼的,千万富翁也嫁。看的不顺眼的,亿万富翁也嫁。荷西就说:那说来说去你还是想嫁个有钱的。三毛看了荷西一眼说:也有例外的时候。
“那你要是嫁给我呢”荷西问道。
三毛叹了口气说,“要是你的话那只要够吃饭的钱就够了。”“那你吃得多吗?”荷西问道。
“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一点。”三毛小心的说道。
有些人的相遇就好像茫茫人海中惊鸿地一瞥,不求其他,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遇见荷西之前,三毛不知道什么是爱情,遇见他以后,跋山涉水、远走他乡都相携相伴,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初识荷西时,三毛在马德里上大学三年级,而荷西只不过她学校附近就读的一名高中生,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圣诞节晚上,头上一顶法国帽的荷西却在她所居住的公寓楼下等她送她节日礼物与祝福,那时三毛根本就未对比自己小几岁的荷西怀任何想法。荷西说:“你等我六年好不好?”三毛以有男朋友的由头拒绝了这个年轻大男孩。
她身边男友换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未婚夫意外身亡,痛苦之余她再次见到了荷西,他本就长相帅气加上六年的沉淀反而更加英气潇洒了,他说过的六年之约,果真履行了承诺。
七个月后,三毛与荷西举行公证结婚。荷西的大部分工作是作一名潜水工程师,三毛每天都会在下午两点半开三个小时的车冒着沙漠里走沙与龙卷风的危险去接五点半下班的荷西回家。后来,荷西去了另一个岛上,每周才可以回家一次,于是,三毛就决定将车与行李托运过去,陪心爱的荷西。
从认识三毛那时候起荷西便知道她是个热爱冒险的姑娘,在一本地理杂志上看到撒哈拉沙漠的风土人情之后三毛就对这里一见钟情,收拾行囊前往撒哈拉,荷西毅然相陪,在穷苦炎热的沙漠里,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适应、关怀这片大沙漠,在她的笔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变得丰富多彩。三毛以一个流浪者的口吻,轻松地讲述着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沙漠的新奇、生活的乐趣,千疮百孔的大帐篷、铁皮做的小屋、单峰骆驼和成群的山羊。书中无论是荷西把粉丝当做雨来吃,还是他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去海边打鱼、白手起家建立他们沙漠上最美丽的房子,都渗透着彼此间浓浓的温馨的爱意。
有些人的爱情如山间清爽的风,有些人的爱情如古城温暖的光。爱,不是刻骨铭心的海誓山盟,而是平平淡淡的携手到老。
三毛婚后七年,那一次,陈爸爸和陈妈妈远道飞来欧洲探望外子,因为地域的文化差异,荷西不懂得如何称呼中国的岳父母,依西方人习惯,他便要称呼其为陈先生陈太太,而对三毛来说,一定要叫爸爸妈妈,荷西紧张得不得了,言行拘谨,从始至终都还是未能将爸爸妈妈叫出口。而就在吃晚饭时,正在收拾碗筷的三毛忽听聊天中的荷西对她爸爸说:“爹爹,你叫ECHO准许我买摩托车好不好?”三毛赶紧躲进厨房,泪流满面。荷西肯这样叫她的爸爸,是缘于他对她多么深情的爱才可以做到的。
1976年5月,三毛第一本故事集《撒哈拉的故事》出版,字里行间不光是风土人情更是满载着二人点滴爱情的结晶。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甜蜜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在送别三毛父母的那一个夏天,三毛陪同双亲飞离岛上,而荷西也送他们到了机场。可是,这便成了永诀。荷西潜水时出了意外。时年荷西仅三十岁。
三毛几天没吃没喝接连地晕倒过去……当时陈母端来一碗汤哀求女儿喝下去,而心痛至极的三毛看也不看一眼,她,执意陪荷西一起走……后来,平鑫涛的夫人也陪在三毛的身边,不停地劝慰,直到三毛肯答应她:绝不自杀。
没有荷西便没有了可爱的三毛,那些日子,三毛忙着替荷西订做墓碑,又每天都买大把的鲜花去墓地看她的爱人,陪他说话,直至天黑仍不肯离开。
她曾答应别人绝不自杀,但她还是食言了,一条丝袜高挂结束了她的生命。他等了她六年才娶她,与她走了大半个世界,陪伴她青春中最美的一段岁月,或许在三毛眼里荷西是生命中的寄托,荷西不在了,她即使活着也绝不会再快乐了,所以她追随他而去,这于她,又何尝不是一种结局?
三毛是奇女子,她的文字洗涤了无数人的心灵,她与荷西的爱情感动了无数恋人。
很久以后,三毛写道:“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多年以后,我依然爱你,像风走了八百里,不问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