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晚上,
上海卢浦大桥上,
一个男孩突然冲出车门,
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
紧追在后的妈妈,
因为没有抓住男孩,
捶胸顿足,嚎啕大哭。
这起跳桥事件曝光后,
很多网友指责这个男孩: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娇贵太脆弱了。”
“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啊!”
“现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一点委屈。”
“养了十几年说几句就受不了,真是。”
评论里面,网友点赞很多的一句是:
“这么脆弱,以后到社会上也是个废人。”
我们看到这则新闻内心感到无力难受。
这个无力表达自己的孩子,要用这样过激的行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他无法释放自己高涨的愤怒情绪或是心灰意冷的叛逃。这样一个无处安放的无助和羞耻在很短的时间被迅速点燃,变成烈火冲天,化成无助的悲壮,决绝而去。这是最无奈的抗议和报复,他不想这样了!当我们体验到这些,内心无比悲伤和痛苦。
显然我们看到孩子的死亡,其母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网友质疑到:“我就一句话,这妈为什么要在高架桥中间停车?”我想这个事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悲剧?把这件事认真仔细得进行疏理,看到无论从矛盾的积累和爆发角度,还是从家庭给孩子爱的能力和对生命教育来说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这件事看似偶然,实则是某些必然的激化和呈现。
我们尽管不知道她们发生了什么,但是可以体验到这个母亲在短短的几分钟里内心感受急剧的愤怒,仿佛那一刻什么都不重要,只剩下漫天的怒气,然后迅速经历深深的恐惧,继而陷入黑暗的自责当中,留给她无尽的悲伤。她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她一方面要承受最悲伤的丧子之痛,一方面还要面对来自他人和自己指责和敌意的批评,甚至侮辱。这对母亲而言何等残忍。
问题出来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什么经验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