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投资自己,所以买书充电成了很多人的选择。这个抉择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实行的时候不可谓没有方法。所以在此我就把自己在选书,读书以及践行方面的心酸史转为小经验跟大家分享下吧。
第一 关于读书的目的
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大都从小培养成了学一篇课文就要背诵一下的“良好习惯”,所以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我们必须记住书中的内容才算是掌握了其精髓。之前的我也是这样想的,认为读书就要记得才行啊。直到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文章,才突然领悟出:“读书其实是为了忘了书”。
第二 关于选书
说到选书,感觉自己在这方面栽的跟头最大。以前傻乎乎的不知道该读什么书,于是在腾讯空间看到什么香港中文大学推荐书目等等的字眼就乖乖儿地跑道打印店打印出书单,一个一个借或者买着看……我没有批评说他们推荐的书不好的意思,只是我感觉读书也是要有点儿“功利化”地,要读对“自己”有用的书。几经摸索吧,如今作为年轻人的我,我只看五类书。首先是自己专业的书,抑或是自己一技之长方面的书,不一定非得要死死的定位在一个专业小领域,可以扩大到整个学科领域。比如我们学会计专业的同学,可以大胆的涉猎经管类的图书。其次是自我管理类的书。《三字经》的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学的时候老师说,这是“性善论”。我于是死记硬背住啦。但是现在我认为“性恶论”更有道理。人的一生性善的时空是短的,性恶才是主导!所以先要学会独善其身。弃恶从善从阅读自我管理类的书籍开始。第三是心理类的书。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想除了认识和完善自己外,就是要“感悟”他人吧。第四类是史记类的书。读这类书的意义在于在浩瀚的五千年历史中寻找自己!然后以史为鉴!我虽是文科生,历史也一直不好,也感觉历史很枯燥,全是时间事件的简单罗列。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这么饶有兴趣地记载。最后一类是人物传记。这类书一般比较“古典”,很多都是“死人”地书啦,有时候有个让自己崇拜的榜样是件幸福的事,读读其文字也不错。最后关于选书想概括一句话:不要因为喜欢一本书而喜欢其后面推荐的读物,而要因为敬佩一个人而喜欢其推荐的书。
第三 关于践行
我们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岁月如梭,韶光易逝,所以用最短的时间争取最大的效用才行。读书的意义太多啦,写的话可以长篇大论...但是有一点我认为需要谈到。读书是为了反书。我们不需要让别人的思维来决定自己的想法。我们读了书,就要走出去,去看看书中说的在不在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