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了解 反应 真主意不假商量 我们来……
作者在开设的小厨房里与小朋友们合作,给客人(即孩子们的父母亲友)准备午餐的过程中体会到:
1、想了解一个人或问题前,不用提问的方式,而是先通过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深入观察,然后再思考观察到的信息,由此去了解对方。
2、与孩子沟通时,时刻注意孩子的反应,一经发现他们听不懂,就换一种表达方式来增加理解的可能性。尽量避免使用同样的说法,只靠增力口气的力度来达成沟通。
3、工作流程是跟孩子的一种约定,而不是询问后的商量,所以不应该用“好不好”来提问。凡是问一个人“好不好”的时候,就要接受“不好”是其中的一个选项,不能在回答者作出选择后又不准。虽然我们无心,但孩子一定会感受到“真主意假商量”的敷衍。
4、“来,我们来……”代表的是我与你在一起,也可以是“你来做什么,我来做什么”的分工示范——这当中有各自努力、彼此鼓励的意味,也有时间管理的认识。让孩子不会感觉被支配或被监督。
个人感悟:
平时互动还是要打起精神来,察言观色,给孩子及时的回应。
需要孩子必须配合的事情不用商量的语气,直接告诉他怎么做就可以了;其余的时候就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意见,接受他的不同意见。
以后说话要委婉,多用这种“来,我们来……”句式跟孩子讲话,不催促孩子按大人的时刻表生活,而是放手,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言传身教的影响孩子的时间管理。
从小到大,我都被妈妈定义为磨磨唧唧,而我也认定自己是一个做事拖拉磨蹭的人。近几年我才发现,原来妈妈才是个磨蹭的人,她把对自己做事慢吞吞的焦虑投射在我身上,把没时间的焦虑传递给我。看透这点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做事提高效率,在心里暗示自己可以改变。前不久和妈妈包饺子,他她还夸奖我做事快——这个木马程序被我删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