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天气总是阴阴沉沉的,早上出门走在路上,地面总是湿漉漉的,为了尽快送孩子上早托,然后去上班,我用力的抱住儿子走下楼,一直走到幼儿园,现在的他不比小时候的重量,抱着走下楼已经十分累,还要走去幼儿园。我只能硬硬的捆住他,大步走向托儿所。要不是地上满是小水滩,他应该不能被我舒舒服服的一直抱到托儿所。
还没有到托儿所楼下,他就哭哭啼啼的说,不去不去。他刚上早托1个星期,刚开始的2天还搞不清状况,玩得可欢了,第三天开始死活不肯上去,我要走的时候,他用尽力气,声嘶力竭的扯着我的衣服不让我走,老师紧紧抱住往课室带。我知道这是分离焦虑,我必须躲起来,但是看着他那拼命的哭喊妈妈,我当时就有点后悔了,是否应该上早托,正在思考当中,老师的声音把我拉回来了。“你快走吧,开始这一两个星期是这样的,你要决断点快走,他很快就没事的”。“你确定吗?”一说出口我就后悔了,老师回答到,“是这样的。”
此后的每天,儿子到幼儿园依然哭闹,但是似乎反抗的力度变得越来越小了。诚然,就算是成年人到了新的环境工作,也是要一段时间去花心思花经历,适应新的集体。而小小的他,无法去平衡自己的心理,面对不同的人。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新的集体,可能真是天大的难事。
今天送他到早托班楼下,他又哭了,哭的很厉害,也不知道是不是情绪反复,他一反复,我内心也变得反复起来…思考着小小的孩子哭闹那颗敏感脆弱的心理变化。
以前看到哭闹的小孩总会以熊孩子去判断别人家的小孩,直到自己也做了妈,一看到儿子哭闹,就会产生共情,好像产生频率共振一样,告知到孩子哭闹有时真的情绪宣泄,这一切源于他不会表达,不会转念,只能通过这种途径宣泄自己的情绪。
而我的观念转变恰恰是因为经历过了才学会转念。
我一转念,就已经坐在公交车上,它走在赶往公司的路上,缓慢在车龙中挪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