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问世已经很多年,相关题材的书籍和文字一直广为传颂,灌溉滋养了很多人的心灵田园。与其在二、三十年前,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的精神食品还是过于浓烈大补,品种单一,很多小身板吃不消,以致出现上火口干舌燥,血脉喷张的现象,恨不能身在战争年代抛头颅洒热血,或者遗憾自己不能缺根胳膊少个腿什么的。恰恰心灵鸡汤以其清新滋润、味道宜人,滋补效果适中获得了普罗大众的好评。
为什么心灵鸡汤从前能广受欢迎呢?
首先我们从名字的角度去认识它,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非常形象贴切。鸡汤为何物?这是百姓家中自产自消的营养品,取材鲜活健康的走地鸡,放血杀之洗净切块,放入青花瓷碗,不加水,除加少许盐不加任何调味料,隔水蒸之,先是大火煮开,然后转入小火慢炖,一个时辰后鲜香四溢绿色有机的鸡汤就出锅了,鸡肉的营养多数都已尽在汤中。常用于百姓家孕妇产后补血,小孩生长发育,壮汉补充精力,少妇滋阴养颜,实乃居家保健必备补品。所以严格意义上的心灵鸡汤应该保持“天然有机,营养健康”的属性,多取材很多寻常生活,或历史典故中的真实小故事,萃取其营养成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去阐述一个个人生哲理和智慧,以短小精悍立等可饮见长。这样,寻常人也能受益匪浅了,是非常‘接地气’的以及走群众路线的精神补品。
须知劳苦大众要挣钱养家,奋斗在劳动第一线,根本没有时间去皓首穷经,挖掘心灵天山雪莲,万年的人参、千年的王八。所以作为知识分子有必要去熬制更多好的鸡汤给他们,既是帮助群众可以活得明白,过得幸福;也可以换点钱养活知识分子本身,可以让自己在汗牛充栋的书房内逍遥,这也是社会分工互利的良好模式。
毋庸置疑,真正的心灵鸡汤一定指导了不少迷惘无助的人们,拯救了在痛苦深渊挣扎的人,必须看到其发挥了很多积极正面作用,给予它应该受到褒奖和肯定的历史地位。
为什么现在的“心灵鸡汤”会被人憎恶呢?
大家都知道,现代人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灵鸡汤供不应求;而一旦社会上有种产品畅销,必然会有很多无良商家跟风山寨仿冒,以次充好,用极低的成本大规模生产去占领市场。取材天然走地鸡?no,太贵了,鸡精味精代替;没鸡汤颜色和味道?化学色素各种添加剂瞒天过海。于是乎,不但应有的营养全无,甚至还会毒害身体。
但鸡精汤固然不好,那连真的心灵鸡汤也不好了么?
你会收到过假钞,连真钱也不要了么?这是我们求真尚智的方法论么?
我们应该学会鉴别和紧扣本质,而不是混淆模糊事物本质的界限。把好东西一概连着抹杀,绝不是明智的做法。
从逻辑上讲,我们要鉴别一种东西,首先要确定其属性的标准,而不是根据其表象,更不是人云亦云的媚俗盲从。确定了其属性标准(本质)以后,就有了对照的依据,可以很容易区分真伪良莠。我们只是需要检验眼前事物是否符合既定标准和样板原件即可,不符合就轻松扔掉,而不是因为假冒伪劣的出现,连正品和测量仪器都丢了。一粒老鼠屎可以坏一锅粥,但一粒老鼠屎不能坏一缸米。 因为老鼠屎坏得是粥的属性,却坏不了米的本质。
其实我的本意并不是为心灵鸡汤正名,给它鸣冤叫屈的。
如果是这样,就应该例举营养丰富的鸡汤来证明。用一个好的案例来证明整体优秀,或用一个坏的案例否定整体都是不科学的。我更多的用意是想检讨我们的判断逻辑是否出了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接受喜欢的是A事物,并且从中受益。好,现在出了似是而非的B来假冒A, B名声臭了后,我们然后就批倒一切A事物,并与之划清界限而自豪。这样做正确么?我们对得起A吗?
我们丢掉的是什么?我们的逻辑是否太过脆弱?我们内心有没有准绳?太容易被别人的指鹿为马而控制误导。而且对社会真正的伤害是,A整体以及他所拥有的标准一起失去了,因为们已经从大脑中产生了主观敌意,视而不见。
举例,假设“心灵鸡汤”再没有人喝了,那真正的心灵鸡汤该如何自处?那由此产生这个巨大的市场空白该谁来填补?换个名字用“心灵王八汤”?换名字倒还容易,内容如何标注呢?难不成要将“人生智慧和人生哲理”要改成“宇宙真理”么?
展开一点说,很多本来美好的事物都遇到过这种悲惨命运:
专家教授因为砖家叫兽的出现,而整体被否定;
代表社会良心和传播知识为己任的公知因个别老鼠屎,而整体被嫌弃。连自媒体们都嘲笑公知,更何况大众。
现在“互联网思维”火热,其实“互联网思维”早就10年前就扬名立万,只是去年被叫得特别响,名声爆发时候反而更容易进入非理性的误区,似是而非的现象就容易发生,假如人们习惯了就把“免费,话题炒作”当做互联网思维,估计它也很快会臭大街。
我们学逻辑,尚智求真。可不能再干“把洗澡盆里的脏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的事情了。
补充一点,如果是想脱离群众路线,走高端逼格,爱慕虚荣,刻意地和通俗朴素保持距离,那也是不可取的。树高千尺,还得靠根要深深扎在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