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妖鲸 , 图丨来源网络
这是2018年第一篇观影后感,为什么不叫影评呢?一来是因为还没经验,不敢妄称是影评。二来则是今天要说这一部电影,还没人写过影评。
01
无人评论的电影
豆瓣无评分,视频无弹幕。
这就是“建国三部曲”系列电影的状态,今天下午看了今年刚上映的为纪念建军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电影《建军大业》。
讲真,我第一次看历史政治题材的电影看到多次抬手拭泪。这也是第一部我看到一半就决定想写观后感的电影。
看完电影,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去豆瓣找影评。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看看是否有人跟我有一样的感受或者有截然不同的态度。每次都能从豆瓣影评中收获许多,今天我也一如既往地打开了豆瓣。
意外的是,《建军大业》无评分,无长评,无短评。真正是成了“三无产品”。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因为大家不敢随意评价这类严肃的红色历史题材,后来发现,根本连评分的入口都没有了。
我一开始很惊诧,不解为何豆瓣要这么处理。然后又想到用腾讯视频看该片的时候,下面的弹幕按钮也是消失了。看来问题是出在了电影本身,若是以前那个十分“愤青”的我,肯定又会开始各种“政治黑暗”的论调了。
然而,近来多看了一点书,一直十分推崇“理性思考”的态度。所以也想好好静下来想一想个中缘由,不要“无脑喷”,正正经经地写一篇观影后感。
02
禁止评论的背后
这两年来一直习惯了看视频要开着弹幕,不论是电影,电视剧,或者是各类节目。弹幕似乎自被创造以来,一直倍受着年轻人的青睐。而通过弹幕,很多时候我也确实能学到不少东西,又有一种“实时互动”的热闹感。
然而,近来我却有点不太喜欢弹幕了。先是看《演员的诞生》时,弹幕里总是刷着各种“情绪”。什么“谁谁谁评论是啥?”,“谁谁谁滚出节目”,“谁谁谁居然有脸坐在那”。我不知道他们是想好好看演员的用心表演,还是纯粹的只是想借助互联网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后来看电视剧《柒个我》,又看到什么“鹿晗好帅”,我:“......???”鹿晗在哪?我还一度以为自己是不是认错主角了。像这种刷着与剧情内容无关的弹幕多不胜数,弹幕的现状似乎与当初创造它的初衷有所相悖了。
回到《建军大业》,我慢慢地可以理解为什么要关闭弹幕,禁止评论了。现如今的互联网生态,部分网民的素质,我们都是有目共睹的。有些电影,还未上映豆瓣评分就被水军刷得极低。又有人因为看到低评分就还没去看原电影,也跟风评低分。
而“建国三部曲”系列作为国家级的电影,又有这么多的伟人在电影中。一旦有一些恶意的网友来对我们国家的伟人来进行指手画脚,那么这种行为就是一种亵渎。
豆瓣和腾讯这次的做法我并不反感,我一直主张,严肃的历史应当认真对待,对已逝的先烈应当抱有敬意与怀缅。
03
长期缺失的信仰
信仰的缺失或许是不少中国人的现状。
有一次,我到佛教圣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在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我同一个小和尚聊了起来。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他随口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是真正信佛,皈依佛教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率真得可爱。
如今,天下寺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你就会知道,他们几乎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几乎没有人是真有信仰的。
自从尼采直接挑明“上帝死了”之后,似乎人们便羞于谈信仰了,虚无主义大行其道。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大规模的精神危机,而且更多的是反映在中国年轻一代身上。
最为明显的是,丧失了指导整个人生的根本信仰,一向被赋予最高价值的东西丧失了价值,人生便失去了总体的意义和目标。表现为:对生活丧失了热情;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
这也是我在《建军大业》电影中,看哭了多次的原因。当我看到年轻的蔡晴川主动请缨,为掩护大部队的撤退,而留下来阻击敌军的进攻时那视死如归的眼神,我的心里似乎有什么被点燃了。当他在身中数弹、步履维艰的情况下,也要凭借最后的意志拖动着身躯来到引爆器前,跟敌人同归于尽。
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再也抑制不住,狂泻而出。
我看到了如今大多数青年最缺的东西——信念。那一刻,在蔡晴川的脑海里,只有为大部队撤退拖住敌军的信念,只有为实现祖国统一而舍身成仁的信念。因信念,而成就其力量。
高晓松说,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很快,又被网友改成“生活不止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
诚然,生活的现实,我们不能不去面对。但这绝对不是你放弃理想信念的借口,有多少人活成了麻木不仁?被时代发展的巨轮推着走,亦或碾死在轮下?
理论说的多,容易成了假大空。我只想说:
如果你还有梦,就去追吧。年纪轻轻的,何必活得这么油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