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09日 星期三 多云
学习主题:找到源头,解开隐形的绳索。
我们自以为创造了世界,就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都身不由己。
01
我们要如何找到那个真我,不成为一部被潜意识操控的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
在一百多年前,伟大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潜意识控制了人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和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系和做决定的过程。这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却主宰着我们的外在世界。
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和喜好,只是占了我们全貌的5%而已。而潜意识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它的95%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幅马车图。马车的构造和质量,代表我们的命,行走的路是我们的运。
在这幅图里,马车夫是我们人生的自动化导航系统。真正代表潜意识的,是坐在车厢里发号施令的乘客。
老人给若菱讲了个故事:一位父亲抛弃了老婆和三个儿子,完全弃他们于不顾。老大长大后,成为一个很负责任的父亲。因为他潜意识的信念是:我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老二终身未娶,他的潜意识是:婚姻和家庭是不安全的。老三却做出和父亲一样的事,因为他潜意识的信念就是:我要和父亲一样。
在现实生活中,潜意识会通过梦境、生活模式、不断重复出现的情绪、还有上瘾症等等的方式与我们沟通。如果我们能警觉到它们,就有可能读懂自己的人生模式。
总结起来是这样一个公式:性格倾向X外在环境X各种教育X生活事件X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人生模式。
注意,这里是乘号不是加号,所以其中的变数是很大的。
02
人在成为受精卵之前,只是意识的存在。突然间进入一个小小的细胞中,慢慢长成一具每天都在变化的身体。但还是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所以和周围的感知是合一的。
可是从脱离母体那天起,就被迫接受各种教育:饿得再厉害也不能随时吃奶,哭得再伤心也不能被立即抱起,摔倒的时候一定要自己爬起来……
所以,身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把我们与内在真我分开的。
老人说:如果能把一部分注意力带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身体上,与它建立良好的关系,就能为自己少得可怜的意识范围,带入更多的觉知,从而把潜意识转变成意识,把我们那5%的版图再扩大一些。
要想跟身体建立良好的关系,首先要突破身体的障碍。我们的身体从小到大一直在变,每一个不舒服的地方,都是潜意识借着身体在与我们沟通。我们要关注它,照顾它,安抚它,倾听它的信息。
在瑜伽老师的指导下,若菱发现基本上任何一种能让我们专心的运动,都可以帮助我们与身体重新联接。比如:跑步、游泳、瑜伽,太极拳。但比运动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心态和状况,要专心地观照身体。
除了运动,合理的饮食和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突破身体的障碍的一个条件。没有好的身体,一切都是空谈。
关于身体,老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教导——活在当下。
想想自己的每一天,能有多少注意力在自己的身体上?与人交谈时,我们的眉头是紧皱还是放松的?肩膀是高耸还是持平的?胃部有没有因为焦虑而感到痉挛?如果能留一部分注意力在自己身上,其它的注意力再放到正在发生的事情上,就能更容易做到活在当下。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03
我们从脱离母体后就开始学习如何展现美好的一面。可是二元对立的世界,凡事皆有两面,正负能量并存。那些被否定、压抑的情绪,就会像悲伤和恐惧一样,滞留在我们体内。
这些“痛苦”在我们的身体里,形成一个固定的能量场,以痛苦为食。如果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它就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维生。
老人说:情绪是身体在思想的刺激下生成的产物。而情绪的出现,会带动体内一种化学物质的形成,就是“胜肽”。它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应器所接收。久而久之,感应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
就像老人的助教,那个面摊老板娘,小时候的她想要拯救酗酒家暴的父亲,可是无能为力。长大后,她嫁了一个和父亲一样酗酒家暴的男人,因为她潜意识里想要拯救这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的遭遇是配合我们需要的那种情绪产生的。这是我们的一种模式和习性。
当我们看见自己处于不被爱,或者其它愤怒、痛苦等负面的感受时,要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告诉自己放下对它的需要。时间久了,就能把部分潜意识转到意识层面上来。
作者讲到,在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要给他无限的爱和支持,而不是让他立刻避开这些情绪,更不可以恐吓打骂。要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如果我们用打压、否定、转移目标的方式让孩子避开负面情绪,孩子长大以后就学会用替代品来逃避情绪。
法国心理学家维克多﹒法兰克曾说:人性最终的自由,在于选择以何种态度面对任何情况。只有解开隐形的绳索,才能重获选择的自由。
老人说世界上只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你的事,我的事。对于最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
以“爱”为名的干涉和掌控都是一种罪恶。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与其担心不如给他祝福。对孩子对爱人对亲人都应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