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修行的时候,或者说,当我决定以一个佛教徒的身份开始修行的时候,陆陆续续的不间断的我得到了很多助我修行的善缘,比如老师、同修、各种学习小组以及各种书籍。我曾经杞人忧天,当手中的书快要读完的时候,我开始担心“接下来该读什么呢?”后来我发现这种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对的书总是在对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眼前。说来也奇怪,以前屡次去书店或者上亚马逊,从来都没有看到过这些书的影子,但是,在这段时间之内,大批大批的书目竟然纷至沓来。在我的案头上从来不缺藏有大智慧的书,比如现在我手边的书就有《楞严经》、《瑜伽师地论》、《维摩诘经》、《菩提道次第科松讲记》、《一味》、《耶稣也说禅》、《僧侣与哲学家》、《塔罗冥想》、《参透生死》等等,更不用说那些还没开始阅读的和正在物流途中的书。我读书的习惯是齐头并进,取百家之长,将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这样可以激发我更深入地思考。我往往带着批判性阅读和思维,但批判绝不是目的,只是工具,目的是为了去芜存菁,踏雪寻梅,找到真正的智慧瑰宝。
我越来越相信,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是自己召来的,就好像我该阅读的书目的名字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眼前一样,这正是心念使然的证据。
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个巨大的幻相,是我们的心念构建起来的幻相。我的脑海里经常出现两个画面,一个是诸多镜子中的我;另一个是那个四周装着镜子,中央放置了一个八面体水晶球的房间。小飞虫做过这样的比喻,他说,想象娑婆世界这个球体上布满了迷宫,你认为能从这些迷宫中走出去吗?听到这里,我会心一笑,是啊!一个迷宫的出口也许正是另一个迷宫的入口,只要我们在这里,在这娑婆世界中,就在这数不尽的迷宫里。自以为清醒,其实谁又知不是正在另一个梦中呢?
娑婆世界的规律是无限不循环规律。求道,是在迷宫中寻求出路,是走不出去的。唯有彻底生起出离心,放弃迷宫,才得解脱。带着出离心的求道,不是求噩梦变美梦,而是求梦醒。这正是不可逆转的修炼,即发心追求无漏智慧。这更需要打开与圣灵沟通的渠道,因为圣灵看到的娑婆世界与小我看到的娑婆世界是不一样的。“奇迹”课程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圣灵的眼睛看清楚娑婆世界的真相。
圣灵,是我们在还没有告别娑婆抵达终极实相前的过渡阶段要成为的目标,这需要放弃小我,调整角度才能达成。圣灵引导我们找到回家的路,而幻相是回家的路上的垫脚石。虽然身在幻相之中,但“以幻修幻”是必须的,是绕不过去的。只有踏上这些垫脚石,通过实证亲眼目睹幻相,才能生起坚定的出离心,才会坚定地相信圣灵的指引,走上回家的路。
听上去非常矛盾,既然是幻相,那么踩在幻相上不也是幻相吗,又哪里来的实证呢?是啊,语言和逻辑的局限性就在于此,说到最要紧的地方就说不通了。难怪佛陀住世弘法四十九年,却说自己什么也没有说!
我经常想起已经去世了二十年的爷爷。在我的印象当中,爷爷并没有念经诵佛,但是,他一直是那样一位温暖、温柔、善良、温文尔雅的老人。我跟爷爷一起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五岁那年,我在爷爷奶奶家度过了整整一年,那算是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了,其它就是些零零星星的时光,比如过年过节,或者偶尔爷爷到城里来小住的日子。我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住的地方离学校步行的距离大概要四五十分钟,而且要过一条很宽很宽的马路,对我这个小朋友来讲,那条马路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大河一样,稍不留神就会被汹涌的浪涛卷了进去。爷爷在家住的那段日子,他几乎每个下午放学的时候都会准时站在校门口接我。有时出了校门后,我只顾着跟同学讲话都没看到他,那时他就会出现在我面前,然后用手接过书包。一路上,我只顾着跟同学嬉笑打闹,爷爷就默默地跟在我身后,微笑得看着我,温柔不语。我喜欢听爷爷讲一些《三侠五义》的故事,《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最初都是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包括一些老戏,我对于戏曲的兴趣,也是受了爷爷的影响才慢慢开始的。其实我们家的四位老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非常敦厚善良的人,如今他们早已驾鹤西去。不知道为什么,我曾经多次梦到过爷爷,跟爷爷一起在一座寺庙里面,这个寺庙里只有我们爷孙两个。爷爷就是像弘一法师、虚云老和尚那样的老僧人,而我是个只有4、5岁大的顽皮的小和尚。直至今日,我始终认为,爷爷曾经是僧人。我不知道爷爷是否已经解脱了轮回?如果解脱了,那我真心为爷爷随喜赞叹!如果没有,我也相信,以爷爷的德行,他一定已经往生到了一个好人家,开始了他新的一生。
我的意思是,不一定非得是修行者才能够得到终极解脱,但前提是要有一颗向善的心。我们经常被告知,要以智慧观照自己的行为。可是我们追求的不就是终极智慧吗?在这个智慧没有达到之前,靠什么来观照我们的行为呢?在我看来,就是大善大爱。“当我们经常持咒念佛诵经,一天天被咒语经文中那种大爱大善的精神和智慧所磁化的时候,我们就会存有一份善念,进而产生许多善的行为。”(《参透生死》p.289)。
修行并不是宗教信仰者的专利,任何人都可以在生活中修行。修行,不是高深、玄妙的暗语机关,实际上就是在调整自己的心态,让心灵能够自主,远离杂念和情绪的纠缠,安住在安详、快乐等正面力量中,这样,自然会远离欲望、烦恼等诸多的精神毒素,加之正念正见的引导,心灵自然会越来越清净、安定。不要忘记的是,生与死都是修行的一部分。若在平时对生的修行中,可以做到调心、控心,那么相信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也可保持一种随顺的心态,从而抓住一闪即逝的良机达成解脱。如此,修行才算圆满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心中有戒,以戒为师。真正的戒,不是封锁心灵自由的枷锁,而是心灵自由和自主的见证。戒可以被看作是一把剑,是在洞悉生命的真相和万事万物运转的规律之后,保护心灵的宁静和清净,将娑婆世界的诱惑挡在心门之外。当戒深入心灵之后,引发的其实是自发的行为,它不需要意识刻意地提醒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若像呼吸一样,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那么也就没有所谓的戒需要守了。
愿我们能早日看清娑婆世界的真相,看清圣灵剧本,怀持大善大爱之心,抵达解脱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