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翻看日历才惊觉,原来离开苏州已经整整十二年了。两年前成立的同学群从原来的人声鼎沸渐渐的平静如水,一直在讨论着的十年聚会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销声匿迹,偶尔蹦出来的消息也无非是一些砍价或者求赞的无聊讯息。
大概是因为离开苏州的时候太过狼狈,所以甚少去回忆那属于年少的时光,哪怕是这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以及记忆中那些曾给我带来抚慰的食物。而在多年后的此刻,却又想起曾经让我深感愉悦的那些食物。
时间回到2002年9月。
彼时刚刚入校的我,最快乐的也不过只是和上铺兼同桌的梅子一起,穿过常常有些大货车呼啸而过的321国道,去到苏锦小区附近的小摊儿吃一份咸豆花,白嫩嫩的豆花上放入虾皮紫菜以及榨菜粒,淋入适量生抽香油,最后再点缀上碧绿的香菜碎,如果喜辣还可以加入老板娘从秦地带来的油泼辣子。除了这与家乡味道不同的豆花,我最喜欢的是摊主偶尔才会做的凉面,微微泛黄的面条,简单的调料,一大勺花生碎以及鲜红的辣椒油,让人忍不住的大快朵颐,在辛辣的食物中第一次离家的孤独得到慰藉,也正是因为同为军训“病号”的经历,我和梅子迅速的熟悉并且成为好友。
除了这带着秦地辛辣气息的凉面,每周还会在苏锦小区便利店门口吃一份砂锅粉丝,现在想起来,砂锅里食物甚是寥寥,两片午餐肉,两个油面筋和鹌鹑蛋以及一小把红薯粉,调味用的也是廉价的类似方便面粉包的香辛料,可是那时的我却吃的津津有味,以至于多年以后也在尝试寻找同样的味道,只是到此刻为止仍然没有复刻的食物。
随着十一假期的结束,慢慢习惯了远离家人的生活,也慢慢的习惯了学校食堂的口味。酸酸甜甜的咕咾肉和糖醋小排,滑嫩可口入口即化的肉沫蒸蛋,口感绵柔鲜香的萝卜小排汤,那时候的生活费只有两百元,常常会是在月初时吃得甚是丰富,而从月中旬便开始捉襟见肘,只能多打米饭少打菜。
大概是在两年后,学校食堂进行了改革,把食堂分开承包给私人,虽说可以选择的种类多了起来,同样的价格也涨了起来,所以除非时间来不及,大部分时间还是去老食堂买包子吃,肉包是最早卖完了的,留下的素包子有两种馅料,青菜香菇和雪菜馅,梅子不喜欢雪菜包,而我倒是很喜欢,所以她不吃的包子最后通通进了我的肚子。
如果某天起晚了,来不及去食堂,就只能选择在第二节课结束的时候去教学楼前面的商店里买烧麦肉粽或者是即时加热的汉堡,上学期间我的胃不好,早晨吃太多的糯米中午就会胃疼,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是选择汉堡,微波后的汉堡打开包装立刻食用的话味道不错,面包松软可口,鸡肉鲜嫩多汁以及超多的鲜甜的沙拉酱,一口咬下去满满的满足。可是吃的次数多了仍然会觉得甜腻,所以即使会胃痛,我偶尔还是会选择吃一份烧麦或者肉粽。
这就是我对于刚刚来到苏州时的食物记忆,而生活的越久,舌尖的味蕾累积到更多的味道与记忆,或许下一次会写到带着爱情的酸与甜,痛与泪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