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爱分享的璐璐,今天的日更又回到我们的《河西走廊》第三集哦~
第三集以悬泉置、常惠(西汉外交家)、解忧公主的故事为切入点,讲述了汉朝的屯垦戍边及和亲政策,展示了汉帝国河西走廊波澜起伏的边关岁月,也令人唏嘘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的交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被视为“国之血脉”。1990年5月,随着甘肃省考古队展开的抢救性发掘,一座汉帝国时代的西部驿站——悬泉置,呈现在人们面前,从这里发掘出土的各类文物17650多件,其中,汉代筒牍便有15000余枚,自19世纪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中国境内共发现汉简8万枚,其中6万枚出土于河西走廊。
汉帝国的“置”不仅仅是传输公文政令的交通驿站,还是物资中转站和往来公务人员的接待站。“啬夫”是汉帝国县级以下官员的称谓。
接下来就出现了本集中的第一个人物——常惠,祖籍山西,是横跨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个朝代的外交活动家,公元前100年,他随苏武一同出使匈奴,不料被匈奴扣留19年,他不但没有妥协,而且在同匈奴王朝的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干,最终,他们被释放回国,常惠的才能得到朝廷的认可,之后他步入朝堂,成为汉帝国处理西域外交事务的顾问。
公元前61年,已是三朝元老的常惠率领一支使团从京城长安出发,他将途经河西走廊的悬泉置前往西域,这已经是他第五次经过悬泉置了,而他此次的目的地是乌孙。在河西走廊以西的广阔地带,散落着众多小国,这被张骞记录下来,史称“西域三十六国”,乌孙国便是“西域三十六国”规模较大的城邦之一。
为了维护汉帝国与西域国家的联盟,汉朝会选派皇家女子和亲,解忧公主便是远嫁乌孙的和亲公主之一,第一次汉武帝选派皇族女子——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首领猎骄靡,不久,老一代乌孙首领去世,新一代首领军须靡继位。
为继续与乌孙结盟,汉武帝决定再派楚王的孙女、性格泼辣的解忧公主嫁给军须靡。这就是第三集第二位人物,解忧公主孤身异乡,坚韧顽强地维系着汉帝国与乌孙的联盟,二十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建立乌孙与汉朝的联盟。
公元前72年,常惠第一次出使西域。那一年,常惠应该有50岁了,但思维敏锐,气度不凡,常惠熟识匈奴及西域诸国的情形,而且他是解忧公主出嫁前在京城的好友,那也是置啬夫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英雄。
公元前71年正月,汉宣帝下达了对匈奴的攻击命令,因匈奴提前逃遁,汉帝国西进的五路大军无功而返,而常惠担任参谋长协调指挥的乌孙五万骑兵却意外地大获全胜,这次军事合作,标志着汉帝国终于实现了自汉武帝以来在西域寻求军事同盟东西夹击匈奴的夙愿。
公元前70年,常惠被帝国嘉奖,晋封“长罗侯”,汉宣帝希望常惠能立即再次出使乌孙,代表汉帝国答谢乌孙征伐匈奴的战绩,刚刚被封为长罗侯的常惠开始了他第三次西域之行。
为了进一步实现了河西走廊的经济和军事价值,“无事则耕,有事则战”的垦移民出现,到汉宣帝时代,河西走廊已成为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有效的支援了这里的部队。
《汉书·匈奴传》记载:到汉宣帝时期,河西走廊一带已是“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成为了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有效地支援了从这里出发的中原王朝的部队。
距离上次常惠东返长安,六年过去了。公元前64年,常惠第四次受命前往西域。他率军解救了被匈奴围困在车师的汉侍郎郑吉以及其手下的一千多名屯田士卒,而且还带回了一封乌孙首领的书函。
公元前61年,为了汉与乌孙的再次和亲,常惠将再一次来到悬泉置。在悬泉置出土的汉帝国竹简上,人们可以看到当年详细记载的从武威到敦煌沿线驿站的名称以及里程,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沿途的驿站发挥着巨大的稳定器作用。
自解忧和亲,已经过去了四十年,汉与乌孙及西域的关系已经渐趋圆满。为了庆祝这一不同寻常的时刻,置啬夫专门准备了一个隆重的迎接晚宴。他早早备好了丰盛的食物,悬泉置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那个傍晚的场景我们已经无法复原,但记录了此次接待事宜的汉筒却留存至今。这就是《过长罗侯费用簿》,里面记录着此次过往的人数和消耗掉的食物。
这年深秋,长罗侯从乌孙返回,一起回到长安的还有一支由300人组成的庞大迎娶使团,从乌孙首领到太子、左右都尉、大将等主要的高级官员,都分别派遣了使者,这是有史以来乌孙派往汉朝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个使团。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汉帝国在乌垒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轮台县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宫、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冢主权。自此后,汉帝国在西域势力依然不断扩展,西域都护辖境越过葱岭,其所辖属国也由三十六国增为四十八国,“万国来朝”一时成为时尚。
公元前52年。在常惠的斡旋下,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成为乌孙国的大首领,乌孙也正式成为汉帝国的属国,为辅助解忧公主和元贵靡,常惠再度出使乌孙。这段时间乌孙国内政局极其不稳定,担负着重大国家使命的常惠需要和汉朝保持及时顺畅的沟通。
就在此时,常惠被急召回京,后将军赵充国去世了,他是汉帝国彪炳史册的将领之一,赵充国一直倡导的屯田戍边的理论,更是汉帝国经略西域的指导之策。公元前61年,76岁高龄的赵充国为守卫河西走廊,不顾年迈,主动领兵出征。征战期间,赵充国三上屯田奏,这三封啦田奏,将汉帝国的屯田措施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屯田政策得到了整个帝国的空前重视。
匆忙回京的常惠又一次经过悬泉置,这次,常惠多待了一天。他也许不会知道,自己二十年奔波西域的日子从此画上了句号,此后他再也没有来过悬泉置。
公元前51年,这是一个多事之秋,刚刚册立不到三年的乌孙大首领、解忧公主的长子元贵靡病逝,此时,解忧公主已经70岁了,她希望可以落叶归根。两年后,公元前49年,曾经为中国西部边疆呕心沥血的解忧公主终老长安。又过了两年,置啬夫得知:长罗侯常惠在长安去世。
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得知,那位没有留下名字的置啬夫,是在哪一年离开的悬泉置,更不知道,他最终葬在何地。但我们知道,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悬泉置,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
两千年后,人们通过持续的考古发掘。最终还原了悬泉置岁月演变的轨迹,今天,当人们回望历史时,便会更深地体会到汉帝国打通河西走廊的战略是多么重要。这条通道,不仅仅对于稳定与经营西域是至关重要的,更关乎中原帝国的生死存亡。
而历经两千年,数十个朝代更迭之后,通过河西走廊这条通道保障并形成的屯田戍边的汉帝因国策,再一次深刻影响了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西北、东北、西南边疆部署了大量农垦部队,屯垦戍边再一次成为二十世纪中叶新中国的国策。
许多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西域,我们只能从出土的汉简中,才能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五出使西域,常惠从不犹豫;八旬守西陲,将军主动请缨。横纵交通的邮递系统,联通的是中原与西域的交流,促进的是中华文化的交融,如果说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民族政策,那得去最边缘的地方,对于汉帝国的边疆政策,无疑要深入甘青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