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她最近迷恋上了战争题材的电影,她甚至熬夜看完了《珍珠港》、《辛德勒的名单》、《特种部队》等。她以前是不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的,她觉得它们太压抑也太过英雄主义。即使是在观影过程中,她依然认为它们压抑,而且英雄主义爆棚。所以,每当看到影片里的人物为了国家、为了他人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时候,她就会莫名的生气。可是这些影片中却有一种东西在深深的吸引着她。她搞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所以她一部接一部的看下去,希冀能快一些找到答案。
(一)
她觉得自己是喜欢现在的工作的,至少当她在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她并不会想抱怨什么,反倒会鞭策自己更加努力。正因为如此,她每天都会把时间规划的很紧凑,有一种生怕浪费了分秒的紧迫。每天睡前和早上醒来她脑子里想的都是工作,她觉得这样挺好。当然,这样的生活节奏很累人,不过她总能想到办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摆脱那些糟糕的情绪和消极的心态。有时候,她都不得不佩服自己做事可以如此冷静果断。她甚至有了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可以把情绪控制得恰到好处。
有一次,一朋友看着她认真说到,“你的心态已经达到老年人的平和与不惊。”她以为朋友是在夸她,谁知朋友话锋一转,“你还这么年轻,为什么不愿意再多经历一些风浪,再多面对一些挑战呢?”还有一次,一朋友和她意见分歧,朋友想和她大吵一顿来着,可是她却极其冷静的避免和朋友冲突。最后,朋友生气的质问她,“你为什么要把自己保护得这么好?你为什么不愿意把你最真实的情感流露出来?你不是这样子的,你不应该是这样子的。”她一脸不解的看着朋友,她真搞不明白朋友为什么要发这么大的火。
有人问她,为什么总是看起来很忙的样子。她想了想说到,“我没有很忙啊。”她确实不是很忙,她只是没时间回家看看,没时间和朋友聚聚,没时间逛街,没时间去电影院,没时间捯饬自己,没时间坐下来静静聆听朋友的心事,没时间伤感,没时间享受人生的快乐而已。她安慰自己,有所得必有所失。她所谓的“得”或许是指自己的工作。可是,如果你问她为什么要全身心的倾注于工作时,她是给不出答案的。至少给不出那种令人信服的答案。
后来,她确实想到一个让她自己十分满意的答案——她乐于帮助那些她可以帮到的人。这听起来像是在谈论某种类似情怀的东西,太过虚幻且华而不实。不过她就是那种自认为精神至上的人,能想出这个答案也不足为奇。当然,她是不会在别人问起的时候给出这个答案的,因为她不想把自己标榜为舍己为人的圣人,更何况她的工作也谈不上什么舍己为人。不过,这个答案确实让她心安理得了好久。可是,话说回来,她觉得如果被人知道她把工作当作一种情怀的话,一定会遭人耻笑的。鉴于这一顾虑,她决定绝口不向别人提起。
只是,让她失望的是,她慢慢意识到并不是所有客户都需要她专业性的帮助和指导。这让她突然怀疑起自己的答案来,她觉得是自己给自己编撰了一个虚幻的梦境。在梦里她过得如此忙碌而充实,可是一觉醒来,却发现现实和梦境有着无法丈量的差距。她突然头痛不已,因为那冠冕堂皇的情怀在那一刻显得如此的滑稽可笑。
(二)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了《特种部队》。当看到法国战地记者Elsa为救伊拉克女孩而导致自己和朋友被塔利班组织抓捕的时候,她忍不住骂到,“愚蠢的女人!”后来看到为救Elsa,救援部队的特种兵一个个倒下的时候,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女人总是太容易让情感控制了理智,然后犯下让人费解的错误。不过,这部片子确实也让她感动不已。只是,她和电影里的特种兵们一样有着同样的疑问,国家为什么要不顾代价救出Elsa?
后来,她看了《珍珠港》。电影里,在得知轰炸东京是一项自杀式任务且成功几率极其低的时候,雷夫和丹尼问过指挥官,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指挥官的回答是,“胜利属于那些信念坚定,永不动摇的人们。我们坚信胜利,我们也要美国人民坚信胜利。”
还有《辛德勒的名单》。德国投降,二战结束,那个一向自信、决断、有头脑的辛德勒却哭倒在斯坦的怀里。辛德勒从纳粹党手里救出了一千一百多个犹太人,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自责没有尽全力救更多的犹太人。虽然在看这一幕的时候,她感觉十分不自在,因为这一哭,让辛德勒这一形象多少显得有些造作了。不过,在看过前两部电影后,她并不怀疑,辛德勒的名单不论长短,其实都在犹太人心中播下了生存的希望。那就是一种信念,一种看似缥缈却又无比真实的存在着的东西。
结语
她心中隐约有了答案,但是,她不确定那就是她想要寻找的。毕竟,电影里那些被英雄光环照耀下的信念让她觉得像是在仰望正午的太阳,她被刺得睁不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