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看完上周的《我班上的孩子们-“非典型”熊孩子小凯》之后,心里会不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凯的行为是如何养成的?按照国内现在流行的说法,“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我在没接触这么多的孩子样本之前,也会是同样的思路。而在了解了孩子从出生时即表现出的不同特征气质之后,我明白了问题并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这是为某些“熊家长”正名的一篇文章。
在几次安排冲突推迟之后,我们终于和小凯双方父母坐下来好好地会谈了一次。
小凯的母亲是个非常热情的女人,每次送小凯到学校都会大声地与每个老师问好,闲聊几句。小凯非常依恋他的妈妈,可以看出母子关系在进展良性的时候非常的亲密。
小凯的父亲我们大概只见过一两次面,也是感觉非常友好。这次会谈下来,发现小凯的爸爸思路清晰,逻辑明确,对小凯的问题非常清楚,也完全没有任何回避和保留。能看出他对小凯的成长也非常关心,会谈结束之际还把我们提供的几点建议仔仔细细用笔纸记录了下来。
这样的一个家庭,我们似乎找不到小凯问题行为的影子。“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这里好像也不是那么适用。起码能确定全凭他们后天的养育方式,造就不了我们见到目前为止“史上最困难熊孩子”小凯。
小凯妈妈对于小凯婴幼儿时期情况的一番形容,道出了问题的关键。
小凯的妈妈告诉我们,小凯还是个婴儿的时候对他的抚养就非常地困难。他非常难安抚,总是哭闹,他们甚至无法将他放在婴儿车里带出门散步。婴儿时期的小凯不断地要求母亲的怀抱,要求母乳,日夜无休,母亲为此身心俱疲。
长大一些之后稍有不如意小凯就会发脾气,甚至会攻击妈妈。爸爸试图介入,但与妈妈在育儿观念上无法达成一致(妈妈总觉得小凯是个特殊的孩子),频繁的冲突时刻以及小凯被管教时的剧烈反抗也让他觉得非常困难和疲惫。有时干脆想放弃,但看到儿子日益明显的行为问题他又觉得家里的管教方式存在问题。各种不确定和阻力让他左右为难。
看到这样的一个家庭,我不由在心里感叹,之前经常读到的困难型气质孩子的种种特征以及与他们家庭成员不一般的互动,这次算是看到真实的案例了。
困难型气质孩子的特征
I love you. But I am having a hard time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我爱你,但是我发现爱上你真的很难)。
之前我写过孩子按气质类型可以分为容易型、慢热型和困难型。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九种特征对气质进行形容,每个孩子都处在这些特征光谱的某个位置,有的有一点困难,也有的同时具备几条困难的特征。
如果以天生最为困难气质的孩子举例,那么就会是这样的一个形象:过度活跃,冲动无自控能力,注意力无法集中,对外界刺激反应过度,作息无规则,固执难以变通,各种感官敏感,遇新事物退缩,无法适应变化,经常情绪不佳。
这样的孩子在困难型气质孩子中被称为“不可能(impossible)”的孩子或者“母亲杀手(mother killer)”。听上去有些残酷,但有的孩子真的能对母亲的生理和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创伤,这些可怜的母亲,体会不到育儿的乐趣,还得面对不时的自我怀疑——“这一切都是我的错么?”。
当然不是!我建议所有的父母都需要先了解自己孩子的天生气质,以避免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挣扎,并卸下自我怀疑的包袱。
困难型气质孩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
一个孩子的人格是通过他/她天生的自然特征以及后天的养育之间的互动而形成的。——《The Difficult Child》,Stanley Turecki
养育困难型气质孩子的父母们,如果没有意识去主动学习新的养育理念和管教引导技巧,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殊之处,光靠通行的经验对待自己的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育儿处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孩子越来越不受控,还会陷入不自觉强化负面行为的恶性循环。
小凯的妈妈,在小凯第一次攻击她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是对小凯进行说教,责怪她的孩子,用传统的让孩子产生内疚的方式试图阻止他的行为。这样的方法在土耳其很流行,以“深似海的母爱感化孩子”。对于一般孩子,当下效果还挺好,但对于原本情绪安抚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就弱的小凯,不但根本无力处理处理母亲传递给他的情绪,反而会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最后甚至形成了惯常,对于攻击妈妈彻底丧失了共情能力。
爸爸在发现问题之后试图作为权威形象参与管教。而妈妈由于对孩子的特殊性的顾虑已经造成了对小凯的过度保护,爸爸在应对小凯各种抗拒不配合的同时还得处理与妈妈育儿不一致产生的张力。时间一长爸爸觉得自己像是拼命要介入的多余的人,也开始气馁,对于可预见的冲突采取回避态度。
其实对于困难型气质的孩子来说,由于脑部回路的特殊生理现象使得他们对于外界的一切变化和刺激都非常敏感,根本无法承担成人的消极情绪,也无法处理严厉无共情的传统权威管教方式的冲击。他们最需要的是能够在他们和现实之间做一个缓冲器的养育者,既给他们明确的界限,又能接纳安抚他们的情绪,比一般孩子多得多的情绪。
这其实是对所有养育者的要求,只不过困难孩子对他们的父母提出的挑战大得多。父母一步没走好,效果立即呈现。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未必都有熊家长。这些为“熊孩子”背锅的家长们,其实内心时刻充满了无助和内疚。他们也想好好管教他们的孩子,他们也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公众场合可以不要总是让他们难堪,可以好好地和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他们无法理解他们的孩子,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表现,同时也无法确定自己的管教方式,到底根源问题在哪里?
困难型气质“熊孩子”的家长,最需要的其实是帮助,帮助他们真正地看到他们的孩子,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殊之处,帮助他们学习共情和设定界限的能力。这样整个家庭才能走出压力和管教效果不断恶化的漩涡。
然后他们会发现,自己的孩子正在向世界贡献着,他们的生命呈现出来的,独有的那一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