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师幼互动包括师幼教育互动和情感互动。许多研究表明,学前教育过程中教师提供的教育支持与互动能有效降低儿童学业失败的可能性,情感支持与互动则能显著减少儿童的情感和行为问题,进而缓冲其对学业失败风险的促进效应(李克建、胡碧颖,
得到父母回应的微笑,或其他喜悦的表情,他便了解到了因果关系的含义。然后,他便把这种因果关系运用到物质世界中,通过拉绳子、敲打物品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我们发现在各个发展阶段,情绪互动就像是一个小宝宝的微笑会带来拥抱一样,让孩子认识到世界运行的规律,并最终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克服学习难题。情绪就像我们头脑中的建筑师、指挥家和组织者,告诉我们如何思考和思考什么,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做什么。我们从情感经验中获得对事物的认知,然后用这些知识去认识世界。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对于亲密关爱的互动体验
你越多地刺激孩子心智的整体发育,为他打下的基础越坚实,他以后才更有可能成为聪明、有逻辑、适应性强、有爱心的人。具备了持续互动的土壤,这些重要品质才能生根发芽。我们之前已经解释过,我们不会派给你大堆的户外活动或“开发智力”的练习,给你原本忙碌的生活更添乱。相反,我们希望激励你多与孩子相处,与孩子一起创造对他心智成长至关重要的六大经验
调动了所有感觉并囊括了模仿复杂社交互动所需要的持续的情感互动能力。例如,当爸爸下班回到家时,孩子穿上爸爸的鞋,看着爸爸以征得他的同意(共享式注意力),然后模仿爸爸走路的样子,来回溜达。当这个孩子将爸爸的行为和她自己的回应视作一种互动模式时,这些复杂的互动过程就构成了情感模式。没有掌握持续情感信号沟通的儿童,只能识别有限的视觉和声音模式。包括多重感觉、动作和社交互动在内的有意义的、带有感情的复杂认知模式是更强的共享式社交问题解决能力的组成部分。
这一长串的、经过系统调节的情感手势使儿童有能力认识到满足他们情感需求的各种模式。例如,他们学会如何寻求照顾者的帮助来获得他们够不到的东西,并且学会如何在共同解决问题(比如,包含多次共享式注意力的互动)时,通过使用语言和面部表情,形成和谐、持续的互动。他们认识到不同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具有不同的含义以及某种面部表情、声音语调或在行为与个人情绪或意图之间存在联结。这种通过自我意识来识别自身模式,进而解读他人模式的能力,构成了领会意图或者心理理论的基础。
儿童的这种能力非常重要,因为他可以依照期待去行动,去了解什么时候能期待照顾者的不同的反应,或者懂得什么是喜爱、生气、尊敬和羞愧等。了解他人的想法、感情或理解他人的意图对于幼儿来说很重要。理解他人意图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模式识别、意图解读和共享式注意力而形成的,前提是掌握了前面提到的所有早期阶段的情感转换阶段;这些能力是功能情感发展的前三个阶段所产生的"下游效应”的结果,并在关键性的情感转换第四阶段中达到了一个更为复杂的状态。
照顾者需要理解婴儿的情感信号并采取回应,还需要儿童理解并回应他人的情感信号。通过这些互动,儿童开始进行一来一回的情感信号沟通。不同的动作姿势,如面部表情、声音、手臂动作,都变成了信号示意的一部分,而这种信号示意功能现在正控制着较广泛的情感、感觉、有意义的动作和新出现的社交模式。到8个月大,这种互动中有很多已经可以连续发生。婴儿可以以一种综合的方式,用有意义的、富有感情的信号来协调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不同部分,从而发展高层次的认知、沟通和社交技能,比如,伸出手要求抱抱。
经过这些逐步复杂的互动——无尽的微笑、点头、友好的手势、夸张的动作等等,儿童已经跟照顾者一起经历了无数互动,已经学会解读并回应他人的社交感情信号,
在亲密关系中,一旦对方拒绝了互动的邀请,提出邀请的那方常常就会感觉失落,而他们会用生气的方式让另一半注意自己。
这些就是积极主动的回应,特点是带有很多问号和感叹号。
当然,也许你和伴侣平时不太这么说话,但至少你可以学习这种回应背后的精神:带着赞许和认可,带着真诚和兴趣,并希望把这种交流继续下去。它所传递的关系信息是:“我欣赏你,并且对你有兴趣。”
除了增加两个人的情感回应,往情感账户里存钱的第二个诀窍,是强化共同记忆。
我发现,再有矛盾的伴侣,回忆起他们的共同经历和当初的感动,都会产生一种温馨的感觉。
往情感账户存钱的第三个诀窍,是向对方表达认可和赞赏。如果你了解依恋理论,就会知道,这些认可和感激,并不是操纵对方的手段,更不是假浪漫。
爱的语言在不停重复的、人总是听不够的话,其实都是同一句:“你是我最重要的人,我爱你,珍惜你,很想和你在一起。”
假如你想让话题深入,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放慢节奏,一次解决一件事情就好。片面地追求尽可能多的信息是毫无意义的,能否对问题进行深入沟通才是关键。
控制节奏,记得在对话中随时暂停。不要让对方喋喋不休的言语对你造成过度的刺激,因为这可能会使你陷入自顾不暇的窘境。你可以事先斟酌好几句话,以备在需要放缓对话节奏时说出来。以下是我常用的几个例子:
一起静坐
经常有人向我反馈,在与我对话的过程中最有成效的部分是彼此一起静坐的那两分钟。这也是为什么我频频中断对话,尽可能地创造安静机会的原因所在。这样的叫停能够加深对话的深度,同时对倾诉者和倾听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许你认为保持安静微不足道,对方独自就可以完成,他们选择与你对话的目的就是想要畅所欲言。但与另一个人一起保持安静和独自一人保持安静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假如你们在静坐的过程中能保持眼神交流,往往会收获奇效。
高敏感人士完全能适应长时间的对话间歇,他们也需要由此带来的心绪宁静,进而可以更好地消化接收到的诸多信息。如果对方性格外向活泼,那么与他们静坐的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因为长时间的沉默会让健谈的他们感到紧张不适。
假如你作为倾听者的唯一成就就是为对方创造了一段安静的喘息之机,舒缓了对话节奏,那么这么做本身就比其他方式更有意义。
复述
复述是个简便易行的方法,但往往能带来不俗的效果。复述带来的诸多优势之一,就是能够降低我们日常习惯的对话节奏,给倾听者和倾诉者创造协调同步的机会。练习复述的方法就是把你耳朵听到的话重复一遍,就像下面这个例子一样:
安妮:上周五我回父母家的时候,看到父亲躺在扶手椅上面,他神情疲惫,脸上写满了忧伤。我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拥抱,但那感觉像是抱了块木头一样。
倾听者:你刚对我说,上周五回家看到父亲躺在扶手椅上面,他神情疲惫,脸上写满了忧伤。你走过去给了他一个拥抱,但感觉却像抱了块木头。
安妮:是的,之后我走进厨房,问母亲是不是一切安好。她二话没说转身就走了,起初这让我很气愤,但后来我发现她在那里啜泣。
倾听者:你走进了厨房,向母亲询问情况。她转身离开了,这让你很气愤,但之后就发现了她在哭泣。
安妮:是的,我瞬间就对母亲释怀了,想给她一个拥抱却被她推开了,她说:“你父亲身患重疾,但多哭无益,一点用都没有。现在做什么都于事无补,我只能选择承受这些了。”
倾听者:你对母亲释怀了,想给她一个拥抱却被推开,她说你父亲身患重疾,多哭无益,她不得不承受这个沉重的现 实。
在复述之后,你可以通过这个问题来向对方确认一下:“我是不是说到了重点,或是遗漏了什么?”
复述可能听起来易如反掌,但能够真正做到却绝不简单,需要你反复练习巩固。大部分人易犯的问题是在倾诉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滔滔不绝,完全不给倾听者复述和思考的机会,这样别人会很难准确记起他们到底说了什么。
作为一个倾听者,你需要做的就是不停打断倾诉者输入的信息流,将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小片段,这样你就能充分回忆并准确复述所听到的内容了。复述并非要求你逐字逐句地完整背诵,你可以去掉冗长的填充词,让话语变得更简洁,只要能重复出最重要的词句就好。
作为一个倾听者,你可能偶尔会打起修改对方语句的主意,把原话更换为你觉得更能充分表达对方真意的词句来进行复述。但在复述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可能地还原对方的话,因为在你每次增删词语的时候,你都会无意中复述成自己的想法,这时传达出的信息更多的是关于你自己的想法而非倾诉者的想法。通过使用和倾诉者同样的语句,你可以不掺入任何成见地尽可能还原对方的思路。
这就是练习尽可能准确地复述对方话语的原因所在。尽管长期这么做显得有些肤浅,不过练习的目的并非是让你一直如此死板地重复使用。在练习的过程中,你应尽可能地照做,一旦充分掌握了此中技巧,摸清了门道,你就可以在复述和其他回应方式之间自由做出选择了。你也可以在日常对话中使用这个方法,比如当听到特别重要的事情,或是在需要放缓对话节奏的时候。
复述初看起来可能没什么了不起,但真的很重要。虽然你重复的是对方的原话,但是从你的口中说出,对方会注视着你的眼睛,判断你是否接受他们的观点。假如你能对对方示以尊重和理解,他们会更倾向于对所聊的话题畅所欲言。而一旦他们在对话中变得更加自在,就会能量满满地主动去寻找解决自身问题的方 法。
当你发觉对方开始对一件事情喋喋不休的时候,复述就派上用场了。他们之所以喋喋不休,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根本不会有人在意他们说了些什么。通过复述这些抱怨,你提醒对方你始终在关注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方可能就会因此选择闭嘴或转移到其他话题上去。
在你能够自如地运用这个方法之后,也可以选择复述得更加简洁,只重复一些重点词语或句子就好。
如果你已经复述了很长时间,那么接下来就可以用一句同情的评论结束你们之间的对话,然后以放松的状态仔细探讨刚才复述的对话。
同 情
我们练习同情的目的是确认对方的感受,并告知他们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话来表达:“这对你来说可能着实不容易。”我们通过发挥想象力想象对方的实际情况,尽管可能有时猜测不准,但对方往往会对主动理解他们处境的行为表示赞赏,这会激发他们展示更多关于自己信息的想法。表达同情基本的模式是:这一定……
下面是一些例子:
苏茜:我在计划一趟旅行。
倾听者:这一定很有趣。
苏茜:比起有趣我倒认为是刺激,不过这有点太刺激了,让我有些吃不消,况且我对飞行并不感兴趣。
或:
汉斯:我不确定自己的婚姻是否能够长久。
倾听者:你一定感到很煎熬。
汉斯:是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就像可以练习揣测他人情感,我们也可以尝试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表达同情的要点并不在于你说什么话,而在于运用好面部表情和说话语调。你的声音和面部表情可以跟随对方的情绪同步变化,只有这样对方才能真正感觉到你理解了他们的心境。同情甚至可以完全不用话语来表达,仅靠一声饱含同情的叹息就能做到。
假如上面例子中的汉斯回答:“情况也没有那么糟。”那么汉斯并没有接纳倾听者的同情,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倾听者的复述夸大了汉斯的本意;另一种可能是倾听者非常敏锐地觉察到了汉斯情绪中流露出的信号,而汉斯自己并未发现这点或者是根本不愿承认。
一些人会极力避免他人的同情,因为他们并不愿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甚至一声同情的评论也有可能会成为压垮对方泪水堤坝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家通常都不希望像这种让对方落泪的情况发生在人很多的公共场所中,因此要在发表同情评论的时候斟酌周围环境是否合适,应确保没有旁观者,并且你有充足的时间来应付对方突然哭泣的状况。
向对方施展同情可以显示出你对主动了解他们的兴趣,由此创造出的安全感和合作意愿对开启交流至关重要。
如果同情太难
许多高敏感人士天生擅长在聆听时带着同情,但对有些人来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做到这点很难。如果你难以做到认同他人的情感,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原因:
缺乏练习。
对你的交流对象或所处的环境感到不适应,所以你不能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情绪。
缺乏相关经历。
因为对方的情感体验让你感到不自在,因此很难做到与对方产生情感共鸣。可能是对方的话语勾起了一段你遗忘或压抑的糟糕经历。如果没有妥善安置好这些糟糕经历,你是不愿去倾听别人的故事的。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肯定都是你可以克服的。
认可和理解
如果对方向你吐露了之前从未提起过的事情,这表明他们相信自己说的话足够引起你的重视。
下面是一些教你如何向对方表示认可和理解的话语:
当你告诉我你的父亲几年时间音信全无,我完全能够理解当你再次接到父亲电话时的措手不及,你告诉他自己需要时间来调整心情,等准备好了再给他回复,这样做很正确。
对我来说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一直以来我和父母的关系都很亲密。不过我想你的强烈反应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你和你的父亲已经几年时间没见过面了。
同方法的组合
上面介绍的几种方法之间是可以以多种方式进行自由组合的。一旦有了单独应用各种方法的经验,那么你就具备综合运用它们的能力了。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汉斯:我的女儿在阅读方面有障碍,现在她的丹麦语老师建议她去参加一个专门解决儿童阅读障碍的课程,六周的时间内,所有的课程都将设置为丹麦语。这让我有些担心,因为参加这门课程就意味着女儿的其他课程要被耽搁了。我还担心出现现在这种状况是我的原因……
倾听者:稍等一下,我想确认一下是否领会了你的意思。你说你的女儿在阅读方面有障碍,所以她的丹麦语老师建议她去参加一门为期六周的特殊课程。你担心女儿的其他课程可能会因此耽搁。你还打算告诉我什么?(切分信息和复述)
汉斯:我感到很担忧和沮丧,因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可能是我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来帮助她学习阅读。我不清楚其他父母花了多少时间来帮助孩子,我在想也许我对女儿的帮助不够多。
倾听者:你感到很担忧和沮丧,是因为你发现你没有花太多的时间来帮助她。(复述)
汉斯:是的,因为我认为女儿能够做到最棒,我自己也确实没有尽到职责。
倾听者:你相信女儿能够做到最棒,你清楚自己确实未能尽到职责。这肯定让你感到很难过。(复述、同情)
汉斯:是的(眼睛布满了泪水)。
倾听者:我觉得拥有一个真正关心并相信自己女儿的父亲是最棒的父亲,你女儿应该会感到很幸运。(赞赏)
汉斯露出微笑。
倾听者:我们静坐一会儿如何?
对很多人来说,能被他人全神贯注地关注超过两分钟时间是件很罕见的事情。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种被关注的感觉像是被爱所灌溉,深深滋养了他们的灵魂。
你可以设想将上述对话当成一个长长复述链条中的一部分,或者你也可以设想倾听者在一个普通私密谈话中突然开口:“你刚才说的话看来很重要,请允许我重复一遍。”说了这句话后,对话就可以照常进行下去了。对话的不同部分,倾听、复述、同情、静坐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没有固定的次序,如果应用某些方法会让对话变得不自然,那么你完全可以选择弃用。但假如对方一开始就显得特别兴奋,那么或许最好先和他静坐一会儿……或许适时送上一句饱含同情的评论,是对方将要谈论某些悲伤话题时的最佳选择。
理解和认同他人的重要性
在一个被接纳的环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向他人倾诉自己的故事,是非常有益于个人成长的。这意味着一个人的情感体验被肯定,甚至是其存在意义被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