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翻开《弟子规》,并不是简单的背一背,看一看,而是仔细的阅读思考,然后反思自己。
我们都知道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百善孝为先,所以《弟子规》要求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二十四个字看起来简单,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孝的结构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强调血缘延续的重要性。每个人,不管你寿命多长,都只不过是人类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极其渺小的环节,今天的长辈是昨天的小辈,今天的小辈就是将来的长辈。小辈不孝敬长辈,你又怎么能够指望当你成为长辈以后,你的小辈会孝顺你呢?这便是孝要传达的一个意思。然而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边是个孝,右边是个反文,教育教什么,从孝开始。从孝开始,以孝为根本,通过孝,培育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亲的名字,爷爷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现在我们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的名字呢?我也不禁这样反问自己。
现在的我们几乎都处于这样一个状态,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总是忙着玩电脑打游戏,而且还戴着个耳机,总会不理睬,有时父母过去拍一下,就会觉得烦,甚至对父母说:你烦不烦,我这一关游戏没过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这样的我们比比皆是。父母教育、教训我们的时候,有几个心里没有抵触情绪的?一般都会认为:我自己的事。爸妈管那么多干吗?你烦不烦啊?时代不同了,你们过时了。经常有这个心态。这就是现在的我们大多数人的常态。如果你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我们或许可以说你还处于叛逆期可以理解,但如果你已二十出头以及之后,还是这样的态度,难道不应该反思吗?当我们今天对照《弟子规》,认真反省自己的时候,会发现这四组看似简单的“父母”句,其实做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应该想想,我们都做到没有?我们如何来感恩?如何来报恩?“恩重如山”这四个字,我想普天下绝大多数的父母是当的起的。
下面有一个关于“孝”的故事: 曾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称。有一天,曾子进山打柴,他妈妈留在家里,突然家里来了一个客人拜访曾子,他妈妈见到一个陌生人来找自己的儿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这个时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觉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马上就想是不是妈妈有什么事?是不是妈妈在叫我!于是赶紧背着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里,跪向母亲:母亲。我刚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么事?妈妈就说:刚才有客人忽然来到,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又怕说得不好。让人家觉得不符合规矩,我没有办法,就只好咬着手指盼你回来。这就是我们史籍当中记载的故事。
曾子正是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孝顺的儿子。怎样才能好好孝敬父母,就让我们一起从孝的第一步做起,倾听父母的需要。现在的我们有多少人愿意坐下来倾听父母的话语,与父母畅谈,或许迫于工作,或许迫于别的原因……等等,我们很少坐下来仔细认真耐心的倾听父母的话。那就让我们一起从现在开始做起,学习曾子,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做一个学会倾听的孩子!
多倾听,多沟通,这是学会交际的关键点,这也是与人相处的最便捷的途径,这更是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
今天写这篇文章,也是对自己的一个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