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喜欢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首歌,而且中那时候书中插图的毒,脑海中立即呈现出一个用红绸带扎着两个发髻的小牧童,倒坐在牛背上,对着夕阳吹奏笛子的画面。
喜欢唱乡间的小路,但那时的梦想却是离开乡间,做一个每天走在整洁的柏油马路上,穿着干净体面,住上楼房的城里人。
人都有喜新厌旧的秉性,也有怀念恋旧的本能,当曾经梦寐以求的东西成为日常,而又日久生厌,就会怀念起旧日乡间的美好,尤其是年龄愈大,愈向往着那时无拘无束、自由悠闲的田园生活。
晚饭后在老家的社区陪母亲散步,社区的最南端是一排平房,是专给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准备的。房子每两间隔成一个独院,每家院门外都种着小菜园:韭菜葱绿,茄子黑紫,豆角细长,葡萄藤架在门口,在白日里藤下就是一个清凉的世界。
有几位老人坐在门前,摇着蒲扇话着家常。天幕上繁星点点,远处的路灯昏黄,蛐蛐藏在菜地里,不紧不慢地哼着歌,有蛙声从不远处的河边传来,唱响着夏日的夜晚。
这种熟悉的生活离开了很久,久的经常在梦中回到小时候的老屋,回到夕阳西下,那些安逸悠闲的夜晚。
白日里蒸腾的热气伴着夕阳渐渐隐去,父母收工回家,母亲烧火做饭,父亲把蛇皮管接到压水井上,浇院子里的小菜园。
把院子打扫干净,撩着清水压院中浮尘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刘兰芳评书里的那句“净水泼街,黄土垫道”的意境,自觉自己也成了钦差大臣般的人物。
母亲喊开饭之前,父亲已经坐在院子里的小圆桌旁喝上了茶。玉米面粥或者小米粥,从小菜园里掐一把香菜,拔几棵大葱,再摘几个辣椒,切成丝加上佐料调匀,这道菜和母亲蒸的大馒头简直是绝配,常常吃的我们抚着肚只喊撑。
晚饭后要么一家人坐在院子里乘凉,要么像那几个老人那样拿着马扎,聚到大门外摇着蒲扇家长里短。经常会有村人来串门,夜色朦胧中看不清相貌,一张嘴就能听出是村东的张三还是村西的李四。
从前的时光很慢,慢到奶奶绣一副鞋垫得用好几天时间,爷爷整整一个下午都在编那个精致小巧的柳条筐。
从前的时光很慢,慢到孩子们可以一个下午都趴在地上,只为看那家蚂蚁怎么搬家。每天早上都要给门前的那棵小苹果树浇水,舀一勺,听树下的泥土喝的“滋滋”有声,再舀一勺,一点一点地倒进土里,盼望着它快快长大。
多年未曾谋面的李家大婶亲热地从马扎上站起,握着手久久不去。纯朴的乡人不会甜言蜜语,可脸上的那份真诚和热情,在夜色里也能感觉的到。
真的想回到乡村,有一个自己的小院落,种花种菜,养鸡养狗,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追潮流,不问春秋,有衣御寒,有汤裹腹,一家二人三餐四季,足矣。
就连这种简单低微的梦想,现在也难以实现,因为现在的乡村,也都是楼房林立,家禽无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