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良辰美景奈何天
幕启,一片轩窗,一支疏梅,台角一石一亭,布景简约而不失大气。
开篇即是杜丽娘携小丫鬟春香游园,“梦回莺啭 ,乱煞年光遍 ……”,莺莺沥沥,低回婉转。
似曾相识……想起来了,去苏州游玩时,在亭台楼阁长廊轩窗的江南园林里,曾站在临水的台边听过这样的曲调——昆曲。当时只觉得台上的俊男美女和周围的环境是那样和谐一致,咿咿呀呀唱着我听不懂的词句,梦境一般不真实。
今天在北方的剧院里,第一次认真聆听,只觉得昆曲的声音和唱词造境艺术非同一般,很快就让人沉浸在杜丽娘口里的“雨丝风片烟波画船”无限春光里。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溅!
课本里学过的词句,一句接着一句都到嘴边来,跟着杜丽娘一起赏春光,一起叹寂寞,春闺深怨,都藏在那一个转身、一个眼神里。
二 生死不阻深深爱
以前只知道唱词美,倒没有完整了解过剧情。《牡丹亭》剧情简单,人物简单,没有棒打鸳鸯,没有第三者插足,没有宵小离间姐妹易嫁等诸多误会,有的,只是一个思春少女梦中的爱恋,一片至诚出自衷肠;有的,只是一个爱慕画中美女的真情少年,日思夜念,感动美女来到身边。只有爱与不爱,只有爱的至情至性至深与否,无关其他。
神秘的梦境里他们爱了,柔情缱绻,却被一片落花惊醒。日日思君不见君,容颜憔悴病支离。杜丽娘为爱而死。
游园赏景的柳梦梅偶然在太湖石缝儿里得到杜丽娘的画像,惊为天人,日日对着画像欢喜赞叹,不停叫着画里美人。柳梦梅为爱痴狂。
感动于柳梦梅一片痴心,杜丽娘还魂重生,俩人由梦里相会终成人间佳偶,爱的力量冲破生死关隘。杜丽娘为爱而生。
这样的剧情,真让人惊叹作者的想象之大胆。也许过去几千年间,人神鬼,在人们的意识里,是共存的吧?生死轮回,转换之间除了有冥冥真意,也有人力可为之处。这,就是作者突破时代局限之伟大吧。
汤显祖一生四梦,《牡丹亭》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得意处唯在《牡丹》。”其来有自啊!
三 南柔北畅不同风
《牡丹亭》初体验,内心不自觉会有比较。
我生长在中原,听着豫剧曲剧河南坠子长大,听惯了高腔大嗓杀伐征战,比如花木兰从军比如穆桂英挂帅,替父从军女子挂帅保家卫国,这些激荡的情感激发着一代代中原人满腔热血,唱起来胸意尽舒畅快淋漓。很少听到小儿女呢喃情态。
而《牡丹亭》,则是典型的南方戏曲,唱腔柔美,低回婉转,少有高腔大嗓,唱不尽心中无限情意,一唱三叹意在言外。
南方戏曲接触不多,黄梅戏算是听的较多的,其次是越剧,这次听昆曲还是第一次。明显感觉南方戏曲声腔更柔美,剧中人物更多追求自我情感的实现,更接近人的本心。而北方可能因历年征战的历史,戏曲也更多表现家国情怀,在生存与灭亡面前,儿女情长即可忽略不计。
戏曲生长在本土,推广不易,流传更难,近年来更是日渐式微。难得今天大家冲着《牡丹亭》的名气,总算人气还旺。而其他地方剧种,多数时候观者寥寥。
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基因,如何才能顺利传承?这个题目太大,愿有志者多多努力。
我所能做的不多,只是带着大女儿一同来欣赏,力争在她心里,种下一颗唯美的种子。
四 番外篇
1.昆曲古音与中原方言有关系吗?
昆曲中一些字词的发音,让我觉得熟悉而亲切。比如,星,发sing;心,发sin;药,发yuo;脚,发juo;还有常用的“俺”,这些都是我们中原方言的发音方法。
是因为昆曲的发源地保留了中原南迁祖先的古音吗?还是巧合呢?因为现今的南方方言与北方方言差异很大,简直就是听不懂。而这几个音让我莫名亲切。
2.似曾相识
在杜丽娘的梦中,她第一次见到书生柳梦梅,说似曾相识;在柳梦梅第一次见到杜丽娘画像,也说似曾相识。而在大家熟知的名著《红楼梦》里,贾宝玉第一次见林妹妹,也说: 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似曾相识的感觉,是爱情的端倪吗?是相似的思想个性引起的同性相吸吗?
《红楼梦》里的似曾相识,是曹雪芹借鉴《牡丹亭》吗?
不得而知。愿与同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