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的《狗十三》让很多人看到了自己青春的影子,我也不例外。
李玩的父亲是中国式父母的代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践行者,在影片中,是他使得李玩不得不伪装与隐藏自己,最后他自己都说“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李玩的父亲其实是一个好父亲。
从我们都会遇到也曾经遇到过的父母与孩子的冲突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影片的开始,就发生了极具普遍意义的一场冲突:报兴趣班。
类似的每一个中国孩子都会经历过的是:文理分科。
李玩的父亲,从现实主义与利弊分析出发,强迫李玩报了英语的兴趣班,无视李玩对物理的极大兴趣。
这样的冲突,哪一个孩子与父母没有发生过?
李玩的父亲,虽然也絮叨说是为了她好,但李玩的父亲知道李玩不高兴,而且还很在意,还特意买了一条狗哄李玩。
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是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一点的,“我是为了你好”、”小孩子懂什么“式的合理化与理想化,让他们根本就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
另外一场具有普遍意义的冲突是:暴力教育。
在爱因斯坦丢失后,李玩无意中推倒爷爷导致爷爷脚扭伤,为了寻找李玩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差点走丢,这终于突破了李玩父亲忍耐的极限,他采取了每一对父母都会用的方式:
骂,打。
在棍棒文化的熏陶下,哪一个小孩没有挨过父母的打呢?
李玩的父亲事后向李玩道歉,请求原谅。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骨子里深信老子打儿子天经地义,“打你是爱你”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会有错。
上次我与父亲争论的时候,父亲冒出了一句:我是你老子,错的也是对的。
当时,我竟然无言以对。这句话背后的观念我相信根植在大多数父母的心中。
李玩的父亲最后对李玩说:我不是一个好父亲。
我在感叹的同时,也在羡慕,李玩的父亲最起码意识到了问题,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父母呢?
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与行为有问题吧。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那时多苦。
但是,李玩的弟弟,影片的最后,李玩的弟弟不能喝牛奶却必须喝牛奶、不想学溜冰却必须学溜冰,却预示着李玩的悲剧将继续在下一代人的身上发生。
李玩的父亲,即使意识到了问题,也没有改变他的方式,何况那些没有意识到问题的父母呢?
相比李玩,我们的青春被摧残得更厉害。相比大多数的父母,李玩的父亲其实是一个好父亲。
希望和可以期待的是,这部电影在唤起青春记忆的同时,能够唤醒对问题的思考,使我们的下一代少遭甚至免遭悲剧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