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nì)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yì)。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fánɡ)鱼赪(chēng)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huǐ),父母孔迩。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诗经指南。我们今天讲汝坟。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窥探到春秋早期的古人生活。男主外,女主内一直是经典的婚姻模式。造成这种婚姻模式的原因,可能不是像某些人以为的,是男性主动对女性的压榨和束缚。实在和最早的社会形态有关。
“王室如燬”是本诗的重点。在春秋早期,不是什么人都能参加战争的。那时候的战争都是贵族的“游戏”。“国家”的概念还不那么清晰。很多人囿于自己的眼光,只知道自己的“家主”是谁,谁是“国主”和他一定关系都没有。比如说,没有自由权力的奴隶。我们国家到了晚明,顾炎武才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你要是在春秋时期说,不好意思,别人会先查查你的血统家世,然后直接给你一句:“就你也配?”
本诗的作者可能就是一位贵族的妻子,因为“王室如燬”,丈夫离家在外,所以生出相思之情。丈夫离家,家里的事当然只有做妻子的负责。本诗的前两章都是妻子在做家务的时候想念着丈夫。
汝坟,汝是指汝河,坟是河岸,河堤的意思。条枚是指树枝,木柴。第一章“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饿”就是说,我沿着汝河的岸边砍柴,长久未见丈夫,心情就像早上会饿肚子一样自然,难受。这是丈夫离家后,妻子的日常状态。
[if !supportLists]第二章,[endif]一样是“遵彼汝坟”,日子一天天过着。不过这次不是“伐其条枚”,而是“伐其条肄”,肄,肄业的这个肄,在这里是树木被砍断,后来又长出来的部分。妻子日复一日地沿着汝河砍柴,之前砍下的树枝,又重新长出来了。可见丈夫离家的时间很长,至少有一年,妻子都这么思念着他。后来丈夫终于回来了,妻子希望丈夫再也不要外出,再也不要抛下自己,去那么远的地方。所以是“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遐,就是远远的意思,遐弃,就是远远的抛弃。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闻名遐迩,遐是指远,迩,是指近。闻名遐迩,就是远近闻名的意思。
第三章则是丈夫风尘仆仆回家后,妻子对丈夫的安慰。鲂鱼赬尾,赬尾是红色的尾巴,但是鲂鱼的尾巴不是红色的,古人认为只有在很劳累的时候,鲂鱼的尾巴才会变红,这句话是指丈夫在外十分劳累。丈夫在外十分劳累怎么样呢?王室依然如燬。就是说丈夫在外那样努力为周王室奔波效命,周王室还是遭了大难,并没有救王室于危难,挽狂澜于既倒。丈夫未免觉得自己做的是无用功,难免自怨自艾,甚至痛哭流涕。所以做妻子的安慰丈夫说,虽然王室遭了大难,但是尘埃落定,你平安回家,我和父母都在身边,一家人又整整齐齐的,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透过历史的记载,我们能了解历史,但是历史不可能记录下所有的事,所以历史的记载会有偏颇。总是给人一些错误的印象。比如,透过历史,我们总认为有家国情怀的往往是男人,而女人总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她们觉得只要自己这个小家庭活得好就行了,外面的事不要管,也和自己无关。这当然是历史记载的偏颇给我们造成的错误印象。我国历史上,在危难关头有见识,有情怀,有担当的女子也不少,只是知道的人很少,又因为历史记载的多是男人之间的事,所以我们总觉得是男人在担当,总是男人因为家国情怀而忧国忧民。女人都是头发长见识短的小市民心态。
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但是女性当中抱着小市民心态的人还是不少。当然另一方面,这是她们更顾家,更关心家人的表现,但这往往不是公民心态。大部分女性没办法了解男人那种对国家的责任感,就这个问题,她们的出发点是,没有家,哪有国。男人的出发点是,没有国,哪有家。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男女,从来是对立的。有些女人,因家误国。有些男人,思国忘家,受了情怀的拖累。
其实这都是因为不懂调和。小市民心态是底层市井的生活智慧,家国情怀是公民的责任感。两者没必要互相攻击。说我这辈子就做个小市民,管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以致于混淆了是非观,以家为是,以国为非。或者说我背着家国情怀不放,是非明确,可是不务生活,甘于清贫。
这样的两种状态都是不值得夸耀的。不知道本诗的作者在对丈夫说“虽则如燬,父母孔迩”的时候,是怎么样一种心态。作为妻子,希望她能真正理解丈夫的痛苦。作为丈夫,也希望他能坦然接受妻子的好意劝慰,不要把火气撒到妻子身上。
本期装逼指南,情侣思念对方时,可以向对方说:“未见君子,惄如调饥”或者,“未见淑女,惄如调饥”。
好了,本期节目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