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里,寻着孩子的哭闹声,一群人围着一个哭闹的男孩和爸爸,七嘴八舌的讨论着。男孩七八岁,怀里紧紧的抱着一个变形金刚,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可怜巴巴的望着爸爸。爸爸无奈的看着孩子。周围一大群人,指指点点,有人说,“不就是个玩具嘛,孩子喜欢就买给他,也花不多少钱,看孩子委屈的。”孩子听到后,哭声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的涌过来。爸爸由无奈变成愤怒。
这样的场景屡见不鲜,很多家长对这样的场景束手无策。
有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为了尊严,迫于压力,立马缴械投降,满足孩子无理的需求。一旦孩子的需求不能被满足,他就会故伎重演。这是孩子自己的经验。
有的家长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希望能够立竿见影的完美解决。迫于这些压力,家长就会用惩罚来满足旁观者,因为惩罚看起来能最快起作用。
这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然是不合理的。当我们在社会压力下,这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博弈该如何进行呢?
1.要离开旁边的观众。
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的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也就是从众心理。
在群体的压力下,我们会丧失理智,用“原始脑”去解决问题。我们要离开观众,恢复理智。
你可以自己走开,或者以尊重的方式请其他人离开,以便你们私下里解决问题。
2.给孩子和家长一个“冷静期”。
有人认为,教育孩子要及时。当情绪激动时,我们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孩子做出伤害性的评判或责备,而忽略了孩子想法。不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
离开人群,让孩子和家长冷静一段时间。孩子停止哭闹,家长的情绪也恢复正常。
3.尝试理解孩子,沟通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孩子的立场考虑。家长可以说:“爸爸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你也很伤心。”孩子肯定的点点头。家长就可以慢慢引导孩子,确定这个玩具是不是必需品。如果是必需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把它买回家。
在家长和孩子的博弈中,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孩子的主动参与,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从生活的点滴中,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陪伴他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