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北京的风像野兽一般乱撞一通之后,倒是把天空踏成了青色。二月春风似剪刀,莫不是把“11级”里面的“11”交叉一下,便成了剪刀。我望着窗外的春色,想起了一年前去过的武汉,有点想念。
2019年的清明小长假,三个老人一个孩子,加上我俩,妥妥一个家庭旅行团,为了叮当日日念叨的黄鹤楼和勾践剑,我们奔赴武汉,心里也奢望着能赶上樱花的尾巴,了却一个心愿。之前不久的三月底用了一个周末,到西安找长安找唐朝逛陕博,这次算是我们博物馆全国行的第二站,很多事情都是,开始难,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
初来乍到
晚上将近12点,高铁到了汉口站。没错,就是现在特别著名的那个汉口站,当时还不知道华南海鲜市场,只知道这车站可是有点历史的。那天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没提前叫车,想着下车去排出租吧。没想到,跟着人群直接来到了公交车站。车只剩了夜班车,也不到我们去的地方,滴滴上排队人数显示着200+。车场里的人黑压压一片,偶尔穿梭的几辆出租车,说着我不知道的地名,反正不去武昌,司机师傅那眼神儿,像是一眼就看穿了我是个外地人。还好,夜班车也算是蛮多,十多分钟一趟,半个多小时挤上了一趟去武昌的车,有人看老人带着孩子给让了座,人没站满,却也没有下脚的地方,都被代驾师傅的折叠电动车占着,看师傅们带着歉意的目光,却也生不出埋怨。路上好多地方在修,应该是为了迎接军运会,没体会到传说中武汉公交司机的车技,煞是遗憾。夜色中伴着轻微的颠簸,我们经过了长江大桥,也算是打卡了第一个景点。
那一晚,我像是一脚踏空,跌入到了这座城市的怀里,有点慌乱,有点兴奋,还有点纳闷儿,难道武汉比北京还大么?
行程
根据我对武汉不多的了解,武汉给我的印象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九省通衢,烟火人间”。“九省通衢”说的是大气,“烟火人间”说的是人气。所以这一趟我要看大气,也想看人气。
来之前做了些攻略,前两晚住在江边,一家环境不错的连锁,环境可以房间较小,离码头近,户部巷也近,到黄鹤楼可以步行。后一天住博物馆隔壁,貌似是老年大学,环境好房间宽敞,离东湖也近,还奢望着能坐船到磨山,可是没查到网上售票。
第一天,户部巷过早,黄鹤楼,长江大桥下,轮渡,晴川阁,黎黄陂路,江滩公园。
第二天,粮道街过早,昙华林,转场,磨山樱花园,武大。
第三天,湖北省博,东湖行吟阁,武昌站回京。
“过早”
虽然头一天到得晚,早上却都早早起了,酒店里打包了一点孩子爱吃的早餐,我们就直奔户部巷。“过早”于那时的我像是个仪式,好像“过”了一次也就成了当地人似的,后来想想,也许是想尽快跟这座城市产生一点联系吧。
地图上显示到户部巷要走十分钟,没想偶遇一条小巷直接拐了进来,正是蔡林记的侧门。看评论,当地人都说蔡林记又贵又难吃,是游客才来的地方。这么巧,我们就是游客,算是来对地方了(捂脸)。人好多,取了吃食还没找到位置,端着托盘转了好几圈,站旁边看着别人吃着最后的几口,心里也过意不去。热干面就点了三种,最贵的一种18块钱,还有鸭血粉丝汤,包子,三鲜豆皮等等,话说我只能挑着我能吃的吃了。
户部巷不失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体验“烟火人间”的好地方,一大早,就一头撞进这热闹的烟火气中,我想武汉人的一天也该是热热闹闹的。当你的胃和味蕾感觉到舒服甚至畅快的时候,你跟这座城市几乎就融合一半儿了。
第二天的粮道街,两级分化严重啊,远远的看着几家在排队,都是网红店,人气超高,一般的小店却是不多,拐来拐去,找到一家当地人过早的小店,老板是武汉周边的,小店不大,热气腾腾的满着,热干面只要3块钱,果然蔡林记是游客的去处。而我最爱的是蛋酒,一碗不够再加一碗。媳妇儿笑我没见过,她作为武汉人的孙女儿,从小就吃这个,你看,虽然她也是第一次来武汉,嘲笑起我来,却似乎一直都没离开过。
“晴川历历,芳草萋萋”
在黄鹤楼,初步体会武汉的大气。这楼自然非崔颢诗中的楼,乃是80年代重建。不过也无所谓,历史上几大名楼都是几番被毁又几次重修,每一楼都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只要楼在,长江在,黄鹤即使飞回来也不会认错的。几番轮回,自三国时期至今,岁月给了黄鹤楼这三个字足够的故事。
武汉的大气表现的也很实惠,来之前抢了官方参观券,成人免费,孩子年纪小免费,老人满了65周岁凭证件也免费。清明节武汉的太阳就很厉害了,晒得人直往阴凉里躲。小长假人多,没进门就限流,进了门排队沿楼梯缓缓而上,有直梯,但只限70周岁以上老人或残障人士使用。每层都有展品,更像是一座博物馆。
五楼在修,只到四层。凭栏远眺,豁然开朗。东逝的长江水,横亘的长江大桥,站在蛇山顶的黄鹤楼上,遥望对岸的龟山,这座城市的底气也许有一部分就在这里吧。我突然对崔颢有点同情,他是有多重的心事,在此情此景面前还能“使人愁”。
下楼直接去了江边,大桥下。江边的路也在修,还好我们是走路,汽车真是纹丝不动。看着这些工地倒没有很烦,在北京也快20年了,工地意味着新生和发展。我当时就是想着,建好了还得再来一趟才行。
顺着江边往东,没多远就是码头。汉阳门码头和中华路码头挨着,但因为也在修,居然错过了没发现。问了窗口才知道1.5元的轮渡停航了,选了10元的,到对面的大禹神话园。轮渡过长江,北方人表示要兴奋一会儿,也就一会儿,因为很快就到对岸了。
到北岸,是为了晴川阁。“晴川历历汉阳树”,是先有诗还是先有阁呢?晴川阁原始禹王庙的一部分,明代嘉靖年间始建,取了诗中“晴川”二字命名。如今看到的,是按照光绪年的样子,八十年代重修的。不过倒也没修成带电梯的,还有些古意,园子里也算是曲径通幽。惊艳我的是后院的两株晚樱,阳光下盛放的粉红,转角间的偶遇和惊喜,算是一段缘分。
晴川阁免票,但限量发放,貌似每日3000张,但即使小长假人也不算太多。不好停车,不要自驾。
低调奢华有内涵
黎黄陂路,一条步行街,类似广州的沙面,北京的东交民巷,遍布民国建筑。黄陂我倒是听过,上海也有黄陂南路,不知道为何有个“黎”,查了资料才发现,原来这个“黎”指的是黎元洪,黄陂人,两任民国大总统,果然地名里都是有故事的。况且武汉在近代可是风云之地啊,武昌起义,汉阳造,张之洞,故事何其多,看来下次要来专门找找近现代的武汉。
湖北省博安排在了第三天,搞得叮当盼了两天了。离得近便多睡了一会儿,开门前半小时到门口先去排队,嚯,真是壮观,门口的长队不说,路上堵得水泄不通,窃喜,还好住得近。不过之后应该是可以预约了,可以从容很多。
湖北省博是凭身份证免费参观,进大门之后,建议先去买编钟演奏的门票,上午貌似只有两场吧,很多人想起来去买的时候已经只能买下午的了,沿着右边走,会路过但不显眼。不过现在是不是也能预约了,还没查。
这儿有四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郧县人头骨化石。建议先看曾侯乙墓陈列,因为太好看了,而且进馆右手边就是。给叮当买了一个携程上的讲解,边看边听。我在之前的文里写过,博物馆三分看七分讲,最好是专业现场讲解,网上的差些总比没有好。馆里够大,进来反而觉得人没那么多了。
看了曾侯乙的陈列,我对他的印象就是:大土豪,会享受。
讲解上讲,曾侯乙,姬姓,名乙,战国时期曾国的国君,史籍并无其人记载,跟随国应该是一国两名。所以这位仁兄级别甚高,而且出土的东西都是一套一套的,进门就是九鼎八簋(guǐ),按说这是周王才能用的礼制,介绍上说是加等。鼎,最早是古代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是古代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贵族的专用品。簋,自商代开始出现,延续到战国时期,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
编钟一套共六十五件,最大的一个重203.6千克,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这个我也不太明白,大概就是两边敲出来的音是不一样的,需要三个人同时演奏。编钟的震撼不亲眼见很难描述,制造工艺难度极大,废品率又很高,曾侯乙这个大土豪,为了听个交响乐也是拼了。
猜猜这是个什么,我开始以为是个什么艺术品,这么复杂前卫,结果是个鼓架(捂脸),讲究人儿啊。
还有那时候的冰箱—铜冰鉴,瞧这复杂程度,失蜡法。
这是个木质漆器盒,能想到是装什么的吗?介绍上写着,是装酱菜的……我突然觉得“买椟还珠”没准是个褒义词的成语,珠子还真不一定比盒子值钱。
越王勾践剑在二楼,其实不太显眼,要不是人最多可能就滑过去了。
这件叫虎座鸟架鼓,虎代表巴国,凤鸟代表楚国,楚国打败了巴国,所以才有此物件。这都是回家几个月之后叮当踩着我告诉我的,说他是凤我是虎,他可以踩我……我还惊讶于孩子记忆如此之好,原来是那天刚刚在书里看到了。
总之,省博这一趟真是见识了什么叫“低调奢华有内涵”,客观说,场馆不是最气派宏伟的,但是真有货呀!
与吃有关
一定要提的是这家店,刘记三狗牛肉面馆。位于黎黄陂路,只要不挑环境,量、味、价都很满意,有惊喜。而且我惊讶于在一众小资文艺的地方,还有这样接地气的馆子,要是在沙面或是北京的东交民巷,似乎不太可能,不经意间,武汉又显出了调皮的一面。
从磨山回酒店的路上叫了外卖,因为要给孩子吃,特意嘱咐不要放辣。我想起让湖南人不放辣的段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前后四次嘱咐店家和外卖小哥,务必一点辣也不要放,老板答应的妥妥的。可等打开饭盒一看,每道菜里的辣椒都明晃晃的摆着,虽然不多,也不是很辣……看吧,武汉的固执,还是比湖南人的好一点哈哈!
第一天从昙华林回酒店的时候,无意中走进了菜市场,沿着胡同好长的一段,拍了几样儿不认识的菜,当时还发到圈里让朋友猜,如今看照片,我又想不起来叫什么了。
亢龙太子大酒店在省博对面,五星推荐,来博物馆的可以一试。
留点遗憾
第二天下午去的磨山樱花园,虽然没见到网络上那一片粉色的花云,却也是我此生见到的最繁盛的樱花了。武汉好奢侈,看樱花除了武大,居然还有磨山,做攻略才知道这个地方。这个下午太费手机内存了,“美景一时观不透,天缘有份画中游”。慢慢拍,慢慢逛,一直逛到晚上开灯,中间也留下来一张我难得的单人照。磨山的票门口买就行,老人也有优惠,武汉这方面蛮大方的。交通的话打车来还好,走的时候天黑了,公交车前排起了长队。可惜没能坐船到磨山,或者坐船回去,后来在听涛景区行吟阁码头看到贴了一张通知,清明节期间码头暂停开放,好吧,有的时候你会觉得,武汉真没把自己当个旅游城市。
从磨山出来,天已经黑了,临时起意,去看看武大的牌楼。朋友中,凡是武大毕业的,都对校园和珞珈山念念不忘。疫情早期我还参加了武大校友发起的捐赠活动。想来必是对校园,对那段岁月,对这座城市满满的情怀。此次太过匆匆,武大的面纱未曾掀开,略有遗憾。
听说武汉的樱花又开了,好想再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