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的层面来说,宇宙的本质是“能”,也就是“能量”。从早期科学所发现的分子世界、原子世界,一直到近代所知道的粒子世界、量子世界,可以说这是一个波的世界。波即是能,所以说宇宙的本质是能量。
西洋哲学始祖泰利斯说了一句现代人不会注意的话:“水是所有东西的物质本原。”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表示了三个基本哲学观念:
①所有的东西都只是它一时的形式,背后有一个基本本质(Fundamental Substance)。本质这个名词,现代纯粹用来指称物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限制。
②所有的东西都充满了神,但是人们解答问题,不能依靠神话或神秘主义,必须回到它的物质本原。
③所有的东西,一定可以还原到一种本原。至于是不是水,根本不需要太过认真。他提出这样的假定,说不定会抛砖引玉,把真正的本原引出来。
近代物理学家所说的话,实际上和前述的观念一致:
①能量是所有基本粒子的本原,它的能量不会改变,基本粒子从这个本原而形成。
②能量能够连成运动,变成光、热、张力,它是世界上所有东西的基本本原。
③要把闪耀不定的现象,和一种基本本质的观念调和起来,是十分困难的,能量“一”,所有东西代表“多”,能量的一,经由运动而变成多。
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透过光波和声波,来引起人的注意。所有z教,几乎都以光和声来显现s通,便是这个道理。有人看到了光,有人听到了声,所以才相信。光是电磁波,无远弗届。声属机械波,有距离的限制。光和声都是能量,传达的方式不同,本质相同。
从精神的层面来看,宇宙的根本是“诚”。在人类初生,甚至古代早期,“诚”是人类自然具有的精神,与生物的本能,无生物的本性,原本都是相通的。
孔子以后,世道人心愈来愈弱,“诚”才逐渐为大家所重视。《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的意思,是由至诚而自然明白的,叫作全然天性。自明诚的途径,刚好相反;从明白道理,然后才至于诚的,那就是教化。接着又说:“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表示这两种情况,最后是一样的,称为“诚明”。诚能发光,使人光明磊落,自然发出无比的光辉。诚也能发声,说出来的话大家都听得进去,而且十分喜欢。至诚的人,可以预知未来的事情,便是以“诚”和宇宙万物相通,所获得的功效,和s明一样的灵光和灵通,所以《中庸》说“至诚如神”。
能量的特性,就在于“诚”。能量之所以能够变化,即在于《中庸》所说的:“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能量转换成物质,就有形象。形象显著,很容易和其他物质产生磁场,而且相互感应。有了明显的感应,就产生变动,发生各种进化或转变的作用。
曾国藩先生说过:心里面没有一念的时候,便叫作“诚”。换句话说:“动一念即不诚。”诚才有物,不诚便无物。我们今天常说的信息(information),其实也是一种能量的形式。信息化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诚。人之所以能够赞天地之化育,参与宇宙变化的工程,而成为万物之灵,即在掌握“诚”的要旨。
能量具备“诚”的特性,表现在“对称”“平衡”和“动态”这三个永远
不变的作用上。现说明如下:
(1)对称
世界上有阴就有阳,有宇宙便有反宇宙,而有物质也就有反物质。每一种质点,几乎都有一种反质点存在。这就是能量的对称,两边的数量相对地维持均衡。由于能量一直在变动,所以不可能绝对均等。
(2)平衡
高向低流动,使低变高;低又向高流动,以求平等。如此往复循环,为求保持对称而变动。对称本身也是变动的,永远需要努力,以求取平衡。
(3)动态
对称之中求平衡,平衡之中求对称,以致能量永远处于流变和建构之中。保持动态的平衡,才能够维持对称的活动状态。
各种人、事、地、物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说时时都在变动。但是所有的变化,目的都在追求对称和平衡。
然而,一旦达到绝对对称和平衡,就会呈现静态而失去动态,那样一来,宇宙即会爆炸而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