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生活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甚至可以说读书生活能够塑造一个人。读书的重要性已毋庸置言,人人似乎都知道这一点,但在如今信息碎片化、轻阅读甚嚣尘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真正会读书的人又有多少呢?
有关读书方法的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是把名家之言东平西凑,不成系统,或者空有道理,实无方法。也挺凑巧,正好在豆瓣2016年度推荐图书中发现了这本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通读一遍后,不仅内容系统,更是方法详实,一些观点刷新了自己的思维,遂摘抄评注如下,以供参考:
一、购书
l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
l人最先贯彻的应该是“被动声呐”,也就是通过报纸、杂志、书籍和电视等途径,尽可能多地捕捉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把感兴趣的书名或主题都写在笔记本上的随想笔记里
【评】作者提倡专用一个笔记本,里面除了读书笔记,其他与读书相关,或者日常所见所思都可以记载在里面,强调“笔记一元化”。但现实中每天带个笔记本确实不方便,个人更推荐用云笔记,比如印象笔记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云笔记跟纸质笔记一样,也是需要定期整理才是。每周一次的频率较可接受。此外,以往自己买书往往是某一天有了某方面兴趣后仓促在网上购买,或者到了书店茫茫不知所选,效率也非常低。这样其实一是会浪费大量时间,也会浪费钱买一堆其实不是那么想读的书。所以作者提出的平时做随想笔记,弄清读书需求是很有必要的。
二、读书
l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
l请把感兴趣的书评收集在笔记本里。在做记号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之前忽略的内容。在读过书评所介绍的书后重读一遍书评报道,再与自己的感想进行比较,会让读书的意义更深远
【评】也就是带着目的去读书,不是泛泛而读,但是不需要每本书都从头至尾通读,可以跳跃式阅读,重点段落精读。以往自己忽略的是对于书评的阅读,因为觉得读了书评再去读书,会影响自己的独立思考,但其实书评有助于打开对这本书新的思维角度,无疑是有助于读懂这本书的。像豆瓣网、简书、凤凰网读书、开卷八分钟等渠道的书评还是值得参考。此外,作者提到的一些标注符号可作为参考,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读书笔记
l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结构:摘抄+评论
l写读书笔记,只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就好,……一定要摘抄让自己心动的语句,读书体验比书本身重要
【评】以前读书只管速度,读书目的最后变为读完多少本书,这已经是本末倒置。读书目的在于真正收获了多少,而写读书笔记无疑是促进书中内容的内化最有效果的方法。作者一再提出读书笔记在于坚持,哪怕一开始什么都写不出来,那就摘抄,但仅有摘抄是不够的,要加深印象必须要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和提炼书中的关键内容,那就需要附注一些读书心得,哪怕一句话也行,慢慢来,坚持下去。另外一点就是以前自己写读书笔记太过于写得整齐完备,搞得是语文考试一样,其实全无必要,只摘抄关注的内容,只写有感而发的文字,不用面面俱到。Ps这篇笔记就是作者提倡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结构”,权当试手啦。
四、活用笔记
l读书笔记是一种升华工具,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思维的创造
l想要简单回顾时——重读读书笔记,想回忆起更多内容时——参考书中的重点段落,想从头开始看起时——重读原书
l参考读书笔记,也是一项以笔记内容为线索进行回忆的过程。只要认真阅读笔记,就能在重读时想起目标书籍里的大部分内容。这样看来,根据需要进行重读才是最现实的做法
l有感兴趣的问题时不要无动于衷,应该马上查找、翻阅笔记。在参考读书笔记的同时回想当时的思路,再与现在更成熟的思想相比较,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这样的读书方法才能真正让书融入自己的思想,是普通的重读无法比拟的。
l书的价值是通过时间体现的
l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
【评】根据需要重读笔记(包括重点段落和全书)对于内化知识、活学活用非常有必要,这也是自己以前读书完全忽略的地方。尤其是对于经典的好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把这种新的收获整理在之前的读书笔记中,才会真正读透书中要义。所以联想到作者提出的一些笔记结构等等建议,其实作者的意义是想建立一个个人的知识库,因为记忆力有限,所以需要笔记记录,需要统一格式,做一些检索标签,这其实与以前读到的一些国内学者搞研究写的小卡片是一个道理。幸运的是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比如用云笔记记录好,只要统一好数据格式,那么检索效率会非常高。作者也推荐了一些记录格式也值得参考,比如“日期/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系列/关键词”。
总之,读书这件事,读什么,怎么读,读了怎么用,全是个人自己的事。无论再好的方法不去实践也等于零,但是,再复杂的方法熟悉了也会变得简单。自己总是认为,书籍是浮躁社会下最后的一片精神自留地,提供坚强的精神支撑,这也许是读书的最大意义。明晓了意义,方法反而来得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