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芒种。唐代诗人白居易这样写芒种:“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而陆游笔下芒种是“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都是描写芒种时节的丰收与夏种的情景。
“风吹麦浪成,蝉鸣夏始忙。”芒种是一收忙,二种忙;“芒”和“忙”谐音,芒者,忙也,有“芒”的麦子要收了,有“芒”的稻子要种了;芒种过后,气温会陡然升高,雨水量也会增加,夏粮要赶在阴雨天之前入仓,还得抓紧时间播种,才能赶在秋霜之前收获。于是,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季节也拉开了序幕。
春争日,夏争时,芒种忙种,连收带种。
拜读张颖局长推荐分享于漪60年教育感悟的《做教师,应常备这两把尺子!》这篇文章,感受颇深。于漪老师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民教育名家,她的教育思想影响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
教师工作无时无刻不是你世界观、人生观的亮相。你整天和学生在一起,你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自然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塑造自己人格魅力的前提。
做教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谦虚谨慎,好学不倦。教师应该要有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教师要学会借脑袋,要博采众长,把别人所有的长处、思考问题的结晶都学过来。要不断地“照镜子”,寻找自己的不足。每一次课上下来都有“教后”,每堂课都要反思。“教后”记两点:一是记学生的闪光点。二是记自己的不足。不管备课的时候多么认真,但是当孩子的主动性发挥出来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准备总有这样那样的漏洞,因此记下自己的不足,这样长期下来就掌握了教与学的规律。
要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厌。一个教师学不好,就无法担当教书育人的重任。关于学而不厌,于老师认为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要的理论要反复学。一定要武装自己的头脑,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现在教育问题纷繁复杂,不用正确的观点来思考,就会非常茫然。二是要紧扣教材深入学。教要教在学生不知道的地方,教在他似懂非懂之处。《后汉书·列女传》中讲:“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学习是光荣的荆棘路,教师没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是不可能点燃孩子旺盛的求知欲的,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每一堂课都兴味盎然地吮吸到精神养料的。教育事业是实践的事业。教育不是说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怎么做,用什么教育理念来指导,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养成严谨的习惯,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教育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把学生蕴藏的潜能通过教师的开发把它变成现实。作为教师,一定要追求高尚的理想境界,不断地努力攀登。
于老师她备课时深入了解,目中有人,不仅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她一再强调,课堂教学是要深入研究的。老师绝不能做教书匠,不能只是灌输知识。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智力,熏陶情感,要育人。课堂教学要多功能、立体化。要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是立体的,育人和求知应该互相渗透。语文教学不仅有实用功能,还有教育功能、发展功能、审美功能。因此,所有课程都要能够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
同时,育人先育己。于老师一辈子走的是同学生一起成长的路,在教育学生的同时首先教育自己,教育自己成为一个堂堂正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成为一个能和学生知心教心的教师。
古诗有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便是为人师者的初心和愿景。甘为孺子育英才,克勤尽力细心裁。作为教师这是一份平凡的职业,但是有着不朽的担当使命,于漪老师是大时代下的教育大家,每个时代对教师有着每个时代的要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着更多的时代楷模引领我们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方向、新命题和新要求,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怀揣对教育纯粹的那份初心,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同所有前仆后继进入教育行业的一批批年轻人做好教育的考试题,做好时代的答卷人。
春争日,夏争时,芒种忙种,连收带种。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哪会有最后的收获!没有不断付出的辛勤劳动,怎能享受到丰收的喜悦!勤于耕耘,才能收获美好的人生。
人生大事不过种与收,有种才有收,种的好,才能收的好。我们忙着工作,忙着家务,忙着孩子,忙着考试。你看,每年的芒种都和高考同行,播种与希望同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愿每一个莘莘学子都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做一颗饱含希望的种子,唱起毕业的赞歌,丰盈生命的旅程。
我们满怀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像麦子一样,根扎泥土,伸向蓝天,不怕露霜,熬过冬天,最后让金色撒成一片海洋。
这是一个太美的时节,愿我们吉祥安康!像布谷鸟一样放声歌唱!
辽宁 鞍山 李斌
2022、6、6于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