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下楼,看到女儿在教学楼门口等我:听到女儿的好朋友在哇哇的哭。
这是怎么回事。我问:“妞,昕儿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哼,我们吵架了。”听了女儿的话我的心里竟然有一点小窃喜。之前每次两人吵架,委屈巴巴的那个总是女儿,今天怎么反转了?我好奇的问:“什么情况,给妈妈讲讲。”
“昕儿跟马妍茜绝交了,她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我想跟马妍茜玩,昕儿说,我只能选择一个,我就说我要跟马妍茜玩,昕儿就问我,真的吗,我说是的,连着问了我好几遍我都说是的,她就哭了。”
原来如此,孩子现在年龄还小,在一起一生气就要绝交,其实过不了多久就又重归于好了,原本我不打算再强化教育。没想到女儿说:“可烦呀,总是这样,三天两头的就要绝交。”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我觉得这是一个教育孩子的时机了。于是,发动小电车带着孩子开始出发。
“那你就不能想个办法让她们两个重归于好?”
“我说了,但她们都不听我说的话。都让我做选择,我夹在她们中间太难了。”
“你看,你做选择后,昕儿哭的多伤心。你想想,以前昕儿不跟你玩时,你是什么心情,你得懂得将心比心,你自己不喜欢的别人一定也不喜欢。你跟昕儿再交流一下吧。”“好吧,我再试试。”女儿所有所思。
第二天上午放学后,我看到两个孩子在楼下开始交流。“怎么,两人和好了。”俩人都没说话,高高兴兴的各自回家了。
下午,燕姐走进办公室对我说:“上午放学时,听到你女儿在跟昕儿说话,说的可好了,她说:你想想,我在你们中间多难,要是我让你选择的话,你难过不难过,好朋友就不是做选择题的……”听了燕姐的话,我也察觉到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行为的导向引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朋友,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能极大的促进孩子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例如对他人的观点敏感,学习谈话规则,学习性别和年龄相适应的行为,它们也有助于定义自我和自我价值。当然,朋友对孩子也有着一些消极的影响,我们作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交友动态,在合适的时机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交友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