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年,那时刚进大学,与同寝室的另一女孩专程从位于郊区的学校赶到市里看《滚滚红尘》,只因为喜欢张爱玲,喜欢三毛。片中主题曲的旋律常常会在脑海中响起,有时还会不自觉地哼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拥挤人群中的失散离痛。在隔了二十多年的某个晚上,有机会拉着先生一起观影并讨论,既是对青春岁月的某种回忆,也是不惑之后心灵成长的体现。
高中时代的应试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现如今那么多的教辅和做也做不完的试卷。那时候,学校的语文老师还会在阶梯教室给我们讲魏晋风骨;那时候,还有机会将图书馆繁体字的宋词选手抄一遍;那时候,三毛的散文、席慕容的诗是流行读物。高三毕业的那年暑假,有机会从一位父辈家里借来很多白先勇和张爱玲小说,囫囵吞枣般领会到另一种风格的文字世界。《滚滚红尘》电影凝结了当时喜欢的很多元素,在某种意义上成为青春时季的意象标志。
二十多年前看《滚滚红尘》,当时眼里只有男神和女神,除了林青霞、秦汉和张曼玉,其他人物都是模糊背景。隔着二十多年的时光,回过头来再看,不仅有张爱玲与胡兰成、沈小姐与先生,月凤与一心爱国救国的男友,还有玉兰与春望、痴爱沈小姐的莫先生、邻居夫妇等等,让人看到更开阔的时代,还有乱世的迷情和温暖。
回过头来看张爱玲,让人感慨她是位生存智慧极高的女性。逃脱封建家庭的藩篱,在孤岛上海凭借文学才华独领一时风骚,50年代居然还能离开铜城铁壁般的红色中国,从香港辗转到美国,存活至九十年代中期。她脱离了“家”,朋友关系也极为单薄,身处异国的她在一定意义上也脱离了“国”。马克思云,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了那么多社会关系的她还剩下什么呢?剩下的就是她的“我”,一个独立自主自由的女性!二度观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月凤的话——“他的心给了他的梦,我的心给了他”。男性和女性是如此不同,对事业、对爱情,短短的一句话就做出了精到的诠释。在先生看来,电影讲了个很好的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只能让人感叹,却无法让人感动。他感叹的是缘起性空。离乱时代!世事难料!
2014年7月3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