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呆在家里近三个月了,高三的暑假填志愿完美避开师范专业的我,原本以为自己这辈子读书时期最长的假期就在那里了。结束的时候,还有点遗憾自己在那三个月内没做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在这个即将大功告成的三个月,并且很有势头冲向四五个月的假期,我还是没有做什么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或许,目前说得上的就是终于运营起自己的公众号。
在稀里糊涂、碌碌无为中,结束了我的大一上学期。拿到一个差强人意的成绩。
在某个早晨,我前晚改社团活动策划案改到半夜两点,隔天照常七点二十去上早读,整个头都是沉沉的,那天背完单词,写好esp作业,早读结束。我倒头就睡了。
闹钟响起,我又慌乱地跑向综英教室。坐在综英课上,我又思考起大学常见问题:我在哪里,我现在上的课有多大的意义。每次上完课,我都觉得收获感很低。
我一直挺喜欢英语的,那天开学分级考试睡太久,进入考场的时候,脑子都是昏昏的,我就被调去b班了。说来挺后悔的。
前面简单地说了一下我回忆中,大学八分之一部分的真实状态。
当我觉得不安时,我总是习惯性地自我复盘。现在写的内容,其实就是我写在日记本的东西,只是换种方式存在罢了。
现在说说,我希望自己能够在另外八分之一部分或者是剩下的部分践行并实践的内容。
1.我所在学校是典型的语言类学校,英语是必修课程,也是学校的标志性课程。在我们学校,“你不会缺少机会去学习英语。”师兄师姐如是说。在这样的学校,毕业后英语还是很菜,总是说不过去的。在英语方面,我自认为语法基础还不错,就是口语和听力有点拿不出手。在某乎上看了很多经验,目前也在摸索实践中,到时如果能够获得理想的成效,我再另外写文分享。
2.专业知识,很多人都说,如果你现在不是很确定自己要做什么,做好你本职的事情不会出大错。我的职业目前还是学生,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和绩点了。在大学,不像高三时期,每节课都能感觉有所收获,坚信今天解决的错题明天就能让你在考场上少跳一次坑。很多次,我都坐在教室里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经典的人生三问不断地回荡在我的脑海中。
有的老师奇葩到让你真的不知道自己两个半小时坐在教室里听她blablabla收获了啥。或许我是有些浮躁了。不过,我还是喜欢那句话,“不安分是改变的开始”。大学里当然会有优秀的老师,但是会划水的老师遇见了也不奇怪。与其每节课都认真对待,不如把精力集中到高质量的课程上。
3.大学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就是事情又多又杂。在期末备考周的前一个星期,社团活动、各科作业的ddl扑面而来,一整个星期我一个午觉也没睡,笔记也没时间整理,像个螺旋疯狂地打转,我每天上着课,但是我想着和做着的都是与之无关的事情。那个时期是我一整个学期以来对大学状态最失望的一次。星期日最后一场活动结束,我才终于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听别人说千万遍,不如自己真实地体验一遍。有所舍弃,有所坚持真的很重要。不要轻易让任何事情打破你原来的节奏。
4.大学里形式主义的事情真的太多了,时间就在别人的一句话说出来的那一刻就不属于你了。时间常常在你奔波的脚步中悄悄流逝。还是那句话,有所坚守。
5.我很喜欢这么一句话:大学是你真正自我认识的开始。高考之前,很多人在指挥棒鞭策下前进,很少真正思考过自我这个命题,殊不知这是很多事情的开始。自我认知,不仅是清楚认识自己的性格,优缺点,还要认识自己的思维模式固化印象。很多人说大学交际很重要,这不可否认,相比于自我了解,我认为后者更重要。并不是关闭自己,而是自我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自我救赎和完善。
6.不要再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阅读了。扪心自问,上个学期,我读了一些书,但是跟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真的少,范围也很局限。我希望自己能够跳开阅读的舒适圈,多看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毕竟大学必修课程一周一次一两个小时,十几节课想要把自己所学记住并且系统化,真的太难。现在,毫不夸张地说,我都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可以用得上的专业知识。
7.眼界太狭窄,学校标榜国际化,但是我连国内新闻都看得很少,有一次老师和我聊对香港问题的看法,blablabla了一大堆我都不知道自己说了啥。国内外新闻可以时不时地安排上。
欢迎关注公众号:陈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