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一本书:《为何善意会伤人》,作者堀内进之介是日本政治社会学学者、社会学博士。多年从事社会心理学研究。
既是善意,为何伤人?我想很多人看到书名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但有句话,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有没有被这句话裹挟过呢?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小男孩,被他妈妈将手和脚捆在一起,丢在电动车的踏板上,也许是因为感觉很不舒服,在骑行的过程中,小男孩一直试图挣脱绳索,导致他妈妈无法继续前进,只能停靠在路边。
路人看到小男孩这样,以为是遇到了人贩子,纷纷指责他妈妈,还有人准备报警。他妈妈怒叱路人:“这是我儿子,我怎么样对他关你们什么事?”
经了解,因为孩子不做作业,还喜欢到处跑,所以妈妈将他捆起来,以示惩戒。最后妈妈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都是为了他好!”
这样极端的方式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让孩子去感受这种近乎屈辱的“爱”,难道不是在扭曲孩子的三观?
除了父母的“善意”,生活中,我们还经常被迫接受来自朋友的、爱人的,甚至是陌生人的“善意”。总有一些人凭着主观的所谓善意,或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肆意指责、伤害着别人。
朋友曾经吐槽,在他生意失败,生活窘迫时曾向好友求助,好友不惜放下手中的工作,用了半小时的时间,苦口婆心地教育他。
大概意思是自己走到今天不容易,吃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苦,而朋友比他聪明,比他能干,为什么会到如此境地?自己应该好好反思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
朋友本就情绪低落,回了他一句:我现在没心情听你说教。好友拍了一张自己工作的照片给他,气道:你看看我有多忙,因为这个人是你,我担心你,愿意放下工作跟你聊,既然你不听,那以后我什么也不说了。
朋友叹道:想求助求了个寂寞,还被迫接受善意的说教。
《为何善意会伤人》里说:当今社会,常常有人会站出来指责他人。乍一看,抨击他人的人是为了指出“恶之所在”,但实际上其攻击行为早就超出了善恶的范畴,攻击他人这件事本身就成了快感的来源.
由此可见,“我是为了你好”,更多的时候都是一种主观臆断,或者说强制共情。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自以为是和别有用心的“善”呢?我们又该怎样把握善意的边界和限度,不去伤害别人,同时也保护好自己呢?
本书作者从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通过冷静客观的分析,从6个方面进行论述,让读者看到并反思以善意为名的暴力、以共情为名的曲解。
完整地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以及我们自身,也许会帮助我们拥有真正善良的能力,实现人际关系的圆融和谐。
如果你也经常被“爱”裹挟,那么,阅读这本书吧,你将学会不再让善失控,也不再让别人以爱之名伤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