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来讲,三十多年的人生中,我成功塑造了一个开朗,乐观,自信满满的我,时而温暖如光,时而热烈泼辣,某种意义上却又都不是真正的我,因为我无法抵挡自卑和怯弱就那么恣意盎然的在我内心深处安家扎营。
相信与我有同感之人不在少数,人有时候就是会莫名其妙的自卑起来,譬如我仰慕的生涯导师,算是能参透人生,也会有自卑的时候,很怕自己变成穷人。
但凡听到否定的声音,碰到纠结的选择,我们就开始变的极度不自信,继而焦灼,慌乱,自我认知也跟着浅薄起来。纵使得了高学历,驾驭着高职位,又或是人生赢家,头顶的那道道光环足以让人看着眩晕,一旦自卑起来了,便是陷入了周星驰电影里“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悲催境地了。
无可厚非的说,这是人的原始欲望所致,人的内心在任何时候都是渴望被认可被追捧的吧,甚至可以爽歪歪的叱咤风云那更是极好的了。
所以太多人习惯戴上自信的面具,一边是张扬个性,意气风发,指点江山,也可以是为人师表,传道受益解惑,卸下面具的时候又非常急切的去捣鼓着这自卑这个梗怎么破?
答案似乎在每个人的心里,更多的是不得而知。
咱们先拿表扬说个事。
我现在有个身份是生涯规划师,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咨询能力,师从国内某知名生涯导师,在他的督导群拜师学艺,立志成为一名实实在在的生涯手艺人。
在督导群算是刻尽本分的门徒一名,认真的多做咨询,输出报告,群成员炫目的简历和经历,多少给了我一些压力,我总觉得我到哪身边都是牛人一堆,凡人太少,我默默耕耘,也没忘记戴上自己自信的面具,活跃其中,偶尔大刀阔斧的谈生涯,内心却是习惯性无限惶恐,不由地妄自菲薄,然后就那么焦灼的游离着。
直到有一天导师督导完一个案例以后,尾声突然提及对我学习经历表示认可,在此对XX提出表扬,说到“表扬”二字,尽管之前也有不少学员夸我是好学生,我总用那点成年人的自知之名,习惯性否定掉自己了,自卑这个小鬼自然是打不走,掐不死。
表扬这个事,以上那个形式,上一次发生的时候以时间倒推还真就记不清了,却是那个年华里对于人生最美妙的回忆,如今像是过了一个年轮,苍白而陌生,些许有些遥远,重新投入学习,再做学生,早过而立的我,再听导师说表扬,像是一份回归,那份窃喜,那份悸动,自然不可言喻,欲罢不能。
就那么一小会自卑这个小鬼好像没有在内心作祟了。
那份难人可贵的表扬开始触动我开始思考我的自卑心了,从何而来,何以存在,何以平衡,这个梗是否可以破?
我的原生家庭里,不知是年代的诟病,还是家族引以为豪的打压论,爷爷的思维体系是建立在他那套当面教子,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言论之上的,对待自己的孩子,严苛至极,对孩子来说任何一句表扬都是奢望。出身在六十年代末的叔叔,用高三那年剃光头发在家自学考上名牌大学的狠劲,仍然未得一句夸誉之辞。叔叔不遗余力的像父亲证明着自己,在多年后的一次学校的演讲中,请来敬重的父亲,精彩绝伦的演讲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叔叔因此让下面的学生再把掌声送给培养出那么优秀的他的父亲。我觉得作为一名父亲,此时的心情应该是百感交集热泪盈眶的。当我作为孙女佯装采访问及当下感受的时候,爷爷却云淡风轻的的来了句:给我的那个掌声说到底还是来自于他发起和要求,不一定是观众发自内心给的。
叔叔虽是家族的荣耀,新生代的榜样,个性也洒脱不羁,身份地位倒也不缺失,可几近五十的他在老一辈子人眼里他依然是个不多话,不爱与人套近乎的孩子,尽管我曾经无数次的表示:人前人后只要你不在的时候,你都是爷爷他老人家一生的骄傲,他对你爱意无限,老叔面无表情,满脸疑惑,前段时间我们俩还彼此热络,自嘲式的吐槽着我们的自卑心。
到我的父辈,显然苛刻度是少了很多,但是影响必然是深远的,即使社会变迁已达到你无法想象的速度,但是没法改变的是家族传承,根深蒂固,虽已结婚生子,日子算是无可挑剔,当面表扬还是可望而不可求,庆幸的是父亲给了我女儿家的宠溺和关爱,那应该是我一直健存的开朗与快乐的源头。
再到我的学习生涯,年幼的时候也曾是品学兼优的宠儿,备受过关注,闪耀过光芒,被真实的羡慕过。总觉得那是从未有过的玄妙体验,我的智商或是努力度终归还是差强人意,再后来就寥寥了,剩下那点表扬就只在语文科目的学习和写作上了。我多少还是喜欢沉浸于此,那便是自信的源头吧,带着简单和纯粹。
记忆犹新的还是高中的一位语文老师花了半堂课的时间读我的日记,席间夸奖赞誉之辞不绝于耳,我尤为沉醉在老师赋予我的坚定以及肯定的目光,有信念有信任,就在那么一瞬间,我的自卑心居然就那么轰然倒塌了。
再以后的人生中,对工作的至高追求,就变成了他人的认可,可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复杂的职场中,所谓认可,只是清誉之流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笑话,于是我渐渐忘记索要表扬这个念想,把自己伪装的自信满满,把自卑这个梗用蚕茧包裹着隐藏着,放在心灵的最隐秘处,唯恐被人发现。
还是庆幸,学了生涯,它抽丝剥茧,挖掘并捧起了这颗自卑的种子,对它施以最温暖的培育,让我有了种重获新生的感觉,对表扬,对自卑,寻求自信有了新的诠释和见解。
再联系到下一代,我们进行的这个年代,不管是是书里,电视上,还是相互效仿所致,鼓励式教育应运而生,人们学会了关注孩子进步的每一个点滴,终于不要再吝啬表扬,“你很棒”变成新生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口头禅,无形中也在弥补我们自己成长的缺失,在此我们不讨论这个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利弊导向。
孩子每天都在努力的成长,以此来获得更多的表扬,我们一样通过可以努力去收获属于我们的表扬,同时学会赋予身边人由衷的表扬,平凡人的人生需要有道光持续照耀温暖,那可以是表扬认可的光芒,它足以让我们的人生更闪亮,不再害怕自卑和怯弱。
还可以帮我们把人生看的更清楚一些.........
生涯大师贾杰老师的一个案例中用过这样一句话是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说的: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在自卑的驱使下超前发展的,自卑有时候也会转化成一种动力,去激励我们积极的探索,努力的行动,直到达成目标。
以上也算是对我的一个启发,算是对家族诟病附加使命的一个合理的解释,瞬间释然,也许忍不住自卑的我和叔叔就是这样活着的吧,世人眼中的优秀根本挡不住我们自卑的步伐,那是因为我们承载着家族或是社会更高的期待,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有多大自卑,我们就有多大的自信,自卑的背后是自信,我们从来没有矛盾过,也没有人格分裂过,因为我们自信能做的很好,能给自己设定与家族期待更匹配合理的要求,承载好家族的期待,或许爷爷的的境界和频道和心理学大师神奇的相近吧,他赋予了我们很多自卑,背后给的是促使我们成长的动力,所以感谢我们的家族,有了这样的家族,我们才有了追逐优秀的理由和动力,这也是他们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更珍贵的是,那份爱没有盲从的攀比,没有一味的贪婪,没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只有坚韧的人格,从容的前行。
所以亲爱的叔叔,当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约定一起和父辈说爱,和自卑说再见,好吗?
如果你从来没有自卑过,看过此文请华丽丽的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