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债》,又名“House of Debt: How They Caused the Great Recession, and How We Can Prevent It from Happening Again”,作者是美国学者阿蒂夫·迈恩和阿米尔·苏菲。研究的是房债与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
这本书的名字是模仿英语“纸牌屋”这个喻示来命名的,不过,它的中文译名就有些模糊了其中的丰富含义。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过高的房债,或者说过高的负债挤压了民众的购买力,最终导致经济整体萎靡、进入恶性循环。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也可以理解为《房贷的空中楼阁》。
房债挤压民众购买力,并最终危及经济的逻辑可以简单的如此描述:
1、社会中有很多人其实没有特别高的购买力,买房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笔非常大的消费。只要背上债务,就一定会影响他们消费的能力,债务越高、消费越弱。
2、银行放出房贷要获利,就需要鉴别贷款者,筛选掉还不起债务的人,留下还债能力优秀的人。
3、原本消费能力弱的那波人,就属于还债能力弱的那一批。理由是,即使贷款的门槛降低,也无法改变其收入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弱的特征。
4、越多原本消费力弱的人选择了杠杆买房,社会总体的购买力就会下降,进而导致整体社会经历流转活力的下降。
5、脆弱的收入、还贷循环一旦遇到外部风险,就有很大可能破裂,并推倒恶性循环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书的内容还进一步分析,2008年次贷危机前,风险因素持续走高的一个原因在于银行降低了房贷标准,使得整体债务质量下降,并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放大了泡沫。
有鉴于此,作者指出,破解危机的关键在于控制贷款的发放。
我的思考是从这个节点上开始发散的。
以2008年的次贷危机为鉴,再来看现在中国的楼市,就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
首先,从《房债》此书指出的破局关键来看,我马上就想到了国内现在大城市、尤其以深圳为代表的严格贷款政策。从本书观点出发来看这样的贷款政策,立刻就能想到趋严的房贷审批正是目前国内管控金融风险的体现。从这一个政策趋势来看,就能意识到,国家是在切实的努力维护好我们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的。
其次,严格贷款政策的目的是要阻止那一批社会中对房贷承受能力最弱的人跟风(后面再说这个风)买房的打算。只要房贷硬指标过不去就没有办法杠杆买房,这显然还是会发挥一定的效果的。但是,这个政策相应的也会提高所谓“刚需”买房人群的“上车”门槛,造成一定的社会舆论压力。此外,同样的贷款政策对于经济实力相当富余的人来说,并不会起到同样的遏制效果。因此可以理解,这个政策仍然没有办法避免杠杆经济容易拉大社会阶层收入差距的问题。
第三,很多人依靠父母支持首付得以买房,看起来是有足够的实力迈过房贷门槛。但实际上,这批购房者仍然属于消费能力弱、承受贷款能力弱、债务市场上弱承债能力的群体。因而,从社会风险角度来看,这样的案例其实并不值得鼓励。
第四,买房能增值是现在绝大多数国人脑海里面的固有观念了。这个观点不仅是受到国家最近20年房市狂飙突进现象的影响,我认为也是因为古人“买地脱贫致富”传统思想的延续。在大多数人看待世间事物都下意识依据结果论英雄的情况下,其实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类观念之所以能成立,是有一个“经济稳定发展”作为必要前提的。如果经济不稳定,这样的观念就会成为一种过度狂热的“群体心理暗示”,也就是所谓的“跟风”,并形成一种惯性,在经济发展逐步放缓的同时,成为推大经济泡沫的重要推手。
第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金融风险调控压力走强的现在,还盲目跟随社会大众的信念、认为买房是早买早赚的想法显然已经不够理智了。如果房价飙升的趋势继续,国家经济一定会慢慢形成一种房地产“独木难支”的状态。因此可以反推,在国家下大力气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的现在,房价必然一定不会再出现像前面十年里那样的剧烈波动了。更进一步的推论就是,身处现在的我们如果还没有房产在手,其实已经不必焦急的“赶车”买房了。
第六,国家一边调控房地产,一边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显然也是在调控风险的思路下提出的措施。不过,因为群体心理的惯性,要通过这个方式扭转已经形成的买房风潮,肯定还需要一定的岁月去让政策效果逐步显现。
第七,社会物价的上涨,让手里只有一点点余钱、够不上买房保值且又没有途径选择其他理财投资方式的人们,长期处于焦虑的状态。为了避免“一夜返贫”,大家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方法保住现有的财富。同时,也更希望能够尽早达到“财务自由”。这样的社会心理也正是大众焦虑的体现。然而现实是,并不存在这样的方法。事实上,一劳永逸的理财保值手段以及“财务自由”其实都不是我们解决焦虑可以依赖的可靠破局思路。
第八,社会财富焦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在脱贫的很多人都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究竟是凭借什么实现了“脱贫致富”的阶层跃迁。没有自信,就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并不断催生和放大弥漫着的焦虑情绪。此外,我个人比较悲观的认为,如果从冷冰冰的客观规律角度来看,其实我们大部分已经实现了“脱贫”的人们,确实并不是真的有足够实力“脱贫”了。我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得像前人社会中”富足“群体一样,大部分是因为我们共同搭上了国家发展红利的快车,然后又为这辆快车的前进加油助力。
第九,放下人人都能找到保值、保住现有阶层的妄念,其实我们应当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那么强大的实力。至少,我们的解题思路和行动策略不应该以这样的妄念为基础。
最终,我自己总结一下给自己的未来行动思路:慎重选择买房的时机,且应该以评估自身收入还贷能力符合银行较高标准为先决条件;小心处理消费升级趋势、理智抉择,就算觉得存起来的钱会贬值,也不要盲目提高消费(想想以前的人类,大部分的财产其实就是食物,食物的腐败是他们无法阻止的,但这不代表多屯粮就是愚蠢的行为);认真学习和了解自己所处的外部世界宏观形势;选好自己的风险偏好,适当采取基金、存款、债券等方式,从小处着手积累财富,努力克服”返贫焦虑“,为自己真正”脱贫“夯实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