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余秋雨,倒是一点也不陌生。高中的时候,为了作文得高分,经常会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虽然毕业多年,但还是依旧记得自己引用最多的就是汪国真和余秋雨的,靠他们的一些经典名言确实加分不少,那时候便粗略的看过一些《文化苦旅》里的句子,但是这本书倒一直未见过真容,也没有细细品读过。
比起读书时候的死读书,连休息的时间班主任都在掐着表,十五分钟吃完饭回教室背书,课间上完洗手间立马回桌位背书…现在的我终于是有时间来把所有想看的想学的一一品味,刚好看到了《文化苦旅》,用了这么久先生的名言,也该来好好品读下这本书了。
有人说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于走了大半个中国,我想当然不只是如此!他的脚步从活了一千年生命的敦煌莫高窟行走过梨花村里叩重门的江南小镇,品尝了兰州牛肉面的浓厚与清甜,也见过把实实在在的春天生命引进家门的广州,倘若真是如此看似轻松又享受的旅行,何至于叫做苦旅?当旅行与重温历史相融合,当旅行与找寻文化相交映,终于明白了这段旅行的苦楚,苦楚那一段段旅途中令人惋惜或是愤恨却又无可奈何的历史。
敦煌的部分历史遗迹已经在王道士的手中不复存在,无价的文物低廉的流落海外,作为文人那是透彻心扉的疼痛,心痛到恨自己没早生一个世纪;一代代范氏手中保护在风雨天一阁中的藏书,当珍贵的藏书被小偷当废纸论斤买卖,或者遭大火焚毁,作者的心情既是沉重,又是宁静;那些离别了土地又供奉着土地,离别了家乡又怀抱着家乡的漂泊者们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离别了中华文化,既担忧又是那么的无奈…当然旅行中也还是有温馨相伴的,有给病人希望的腊梅,也有为了城与乡之间的眷念成为信客。
这本书缓慢地阅读了两周,跟着作者的脚步一点一点的行走,看风景,忆历史,品文化,也让我反思自己。“苦旅”不在于身体上的疲乏,而是精神上的思考与心灵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