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等类似表述在一些落马干部的官方通报中屡见不鲜,所涉项目资金动辄几十亿、上百亿,表面冠以“城市地标”“民生工程”“乡愁驿站”等冠冕堂皇的事由,实则背负着沉重的财政压力和严重的资源错配,有名而无实,有“形”却无“象”。为何“形象工程”难以根除?究其原因,值得警惕。
警惕“形象工程”拥规格以自高。“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如此,一座城市亦是如此。摩天大楼不代表城市高度,新奇建筑更绝非“政绩密码”。部分落马干部本末倒置、贪大求洋,不搞科学调研、不做系统规划,以提升城市规格品味为借口大干快上,最终把“大手笔”变成“大败笔”,花了真功夫搭成“花架子”。
警惕“形象工程”挟民生以自重。“知屋漏者在宇下”,真正的民生工程应当从百姓的急难愁盼出发,到群众的美好向往落脚。“形象工程”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不唯实只唯上、拍脑门做决策,修建文体场馆不以实用便民为目的,片面追求国际化、时尚化、艺术化,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离闲置废弃越来越近。
警惕“形象工程”借文化以自居。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乡村文化?应该是口口相传的民谣传说、代代传承的民俗技艺,承载这些文化活动、乡村记忆固然需要设施场所,但不可喧宾夺主、买椟还珠,若让“形象工程”唱了主角,乡愁便成了“哀愁”。
等到干部落马再来检视问题,未免亡羊补牢,如何把“形象工程”关进制度的笼子,还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在倾听民意上下功夫。无论政府兴建何种工程,归根结底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要通过多种渠道、面向各个领域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把工程项目决策过程在阳光下晒一晒,在凝聚共识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在完善制度上下功夫。针对现阶段下“形象工程”概念不清、定位不准、难以界定等问题,应当联合纪检、审计、财政等相关部门,集中研判、广泛取证,为是否属于“形象工程”制定参照标准、明确划分界限,让干部决策有法可依、有理可循。
在干部激励上下功夫。要加强顶层设计,树立鲜明导向,既要让务实苦干的“潜绩”显山露水,也要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将重点项目建设纳入干部监督范围,让领导干部自觉对“形象工程”说不。